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冠心病是首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供血不足,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可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中,心室颤动常见,遗传性及后天因素可引发,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时也可致猝死;心肌病中,肥厚型心肌病因遗传等易致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因心室扩大等易现心律失常;其他因素如先天性心脏病未及时治疗、电解质紊乱等也会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不同人群风险各异。
一、冠心病相关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首要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当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会迅速阻塞血管,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心电不稳定,从而诱发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源性猝死。例如,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50%-70%的心源性猝死与冠心病有关,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升高。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冠心病相关的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对更高;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进而心源性猝死风险也随之上升;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冠心病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几率。
二、心律失常
1.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电活动紊乱,心室无法有效收缩泵血,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循环骤停。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心肌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容易诱发心室颤动。有这类遗传性心律失常家族史的人群,心源性猝死风险明显增高;一些后天因素如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或高钾血症)、心肌缺血、药物毒性作用等也可引发心室颤动,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年龄上,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中老年人更易出现;女性在一些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影响下,若存在心律失常基础,心源性猝死风险也需关注;长期服用某些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的人群,需警惕心室颤动的发生。
2.缓慢性心律失常
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会使心脏的心跳过慢,心输出量显著减少,脑组织等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也可导致心源性猝死。某些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心肌病等疾病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的人群,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逐渐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问题;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功能衰退,也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易发人群,若病情进展严重,可引发心源性猝死。
三、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疾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肥厚的心肌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情况,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该病在青少年和年轻人中相对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者若进行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
2.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扩大导致心肌纤维拉长、心肌重构,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等,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居多;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心功能越差,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越高。
四、其他因素
1.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逐渐加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儿童时期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应及时评估和干预,否则随着年龄增长,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女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心脏负担加重,心源性猝死风险可能升高。
2.电解质紊乱
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例如,长期腹泻、呕吐、大量使用利尿剂等情况可能引起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可能导致高钾血症。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患有内分泌疾病等导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人群,需密切关注电解质情况,预防心源性猝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