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十几天便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肠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肛门周围疾病(如肛瘘)、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该情况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结肠镜检查、血常规等相关检查进行诊断。
一、常见原因
(一)肠道疾病
1.痔疮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生。痔疮是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便血特点通常是便后滴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长期便秘、久坐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痔疮发生风险。比如一些长期从事久坐工作的人群,由于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更容易患痔疮而出现便血。
内痔常见便血,外痔一般不会有便血,但当外痔发生炎症等情况时可能也会出现相关症状。
2.肛裂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见于年轻人。肛裂是肛管皮肤的破裂或撕裂,便血特点是排便时疼痛剧烈,便后有少量鲜血,血液常附于粪便表面。便秘是引发肛裂的常见原因之一,干结的大便通过肛管时容易导致肛管皮肤损伤。例如一些便秘严重的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就可能因大便过硬而引发肛裂,出现连续十几天便血的情况。
3.直肠息肉
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儿童和成年人都有发病可能。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不多,有时粪便上会附有少量鲜血。儿童的直肠息肉可能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而成人则可能与炎症刺激等有关。比如儿童如果存在直肠息肉,可能在排便时出现便血,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便血。
4.结肠癌
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也有增加趋势。结肠癌是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便血特点是便血颜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生活方式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有家族结肠癌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例如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相对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结肠癌,进而出现连续十几天便血等症状。
(二)肛门周围疾病
1.肛瘘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肛瘘是肛管直肠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主要症状是肛瘘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有时也会出现便血情况,多为脓血便。肛瘘一般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门局部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能增加肛瘘的发生风险。比如平时不注意肛门局部清洁的人,容易引发肛周感染,进而可能导致肛瘘的发生,出现便血等症状。
(三)全身性疾病
1.白血病
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和成年人均可患病。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患者除了有贫血、发热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包括便血。由于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身体多个部位出血,肠道也可能受累出现便血。例如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就会影响凝血,从而出现连续十几天便血的情况。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成年人都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也可能出现肠道出血导致便血。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比如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容易出现身体各处出血,肠道出血就可能表现为连续十几天便血。
二、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出现连续十几天便血的情况,无论年龄、性别如何,都需要及时就医。因为长时间便血可能会导致贫血等严重后果,尤其是一些严重的肠道疾病如结肠癌等,如果延误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例如老年人出现连续十几天便血,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贫血等并发症可能发展更快,所以更需要尽快就医明确病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出现连续十几天便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也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
三、检查诊断
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便血的颜色、量、是否伴有疼痛、排便习惯等情况,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如肛门指诊等,对于一些患者可能还会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例如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肠道息肉、结肠癌等病变;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血小板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导致的便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