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器质性心脏病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三方面综合进行。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问症状时间、特点等及不同人群相关情况)和既往史(问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情况(观生命体征等)和心脏检查(视、触、叩、听诊心前区等);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常规及动态)、超声心动图(查心脏结构功能)、胸部X线(看心脏大小等)、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血常规、生化等)。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详细询问患者出现相关症状的时间、特点、诱发及缓解因素等。例如,是否有胸痛,胸痛的性质(压榨性、刺痛等)、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是否在活动时发作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如年轻女性器质性心脏病相对少见,但若出现心悸等症状也需重视;老年男性可能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更易患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患器质性心脏病的风险较高,在采集病史时需重点询问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了解其病史的长短、控制情况等,因为这些基础病可能会引发器质性心脏病。
2.既往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其他疾病,如风湿热病史,这与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否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脉搏的节律、强弱等异常可能提示心律失常等器质性心脏病;血压的异常升高或降低也可能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
2.心脏检查
视诊: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等。正常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1.0cm处,范围直径约2.0-2.5cm。心前区隆起可能见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
触诊:检查心尖搏动的强度、有无震颤等。震颤是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体征,如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震颤提示主动脉瓣狭窄。
叩诊:确定心脏浊音界,判断心脏大小和形状。心脏浊音界扩大可能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脏扩大等情况。
听诊:重点听诊心率、心律、心音、杂音等。心律不齐可能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音的改变,如心音减弱、增强等;杂音的部位、时期(收缩期、舒张期)、性质、强度等对于诊断器质性心脏病至关重要,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改变。例如,ST段压低、T波倒置可能提示心肌缺血;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梗死。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电图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电图特点与成人不同,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判断。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等。
2.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房、心室的大小,瓣膜的形态和运动情况,心肌的厚度等。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结构异常,还能评估心脏的射血分数等功能指标。对于妊娠期女性,超声心动图也是评估心脏情况的重要手段,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需要关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3.胸部X线检查
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及肺部的情况。心脏增大时,胸部X线可显示心影增大;肺部淤血等改变也可能提示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肺循环淤血等情况。
4.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这些标志物会升高。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注意区分。
血常规:了解患者有无感染等情况,感染可能与某些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生相关,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高血糖、高血脂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肝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等情况,在诊断和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时需综合考虑。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器质性心脏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