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小儿消化道出血原因各异,新生儿期有咽下综合征、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婴儿期有牛奶蛋白过敏、感染因素、肠套叠;幼儿及儿童期有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紫癜、肠息肉、炎症性肠病;还有血液系统疾病及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等少见原因。
一、新生儿期消化道出血原因
(一)咽下综合征
多发生在足月儿或过期产儿,主要是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吞入母亲产道的血液或被母血污染的羊水,出生后1-2天内出现呕血或黑便。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时接触到母体血液,血液刺激胃黏膜引起应激性反应导致出血。
(二)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因为胎儿维生素K储存少,且新生儿肠道细菌少,合成维生素K不足。患儿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便血,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如食管闭锁、先天性胃穿孔、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等。食管闭锁时,患儿会有唾液吞咽困难,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吐白沫等,随后可出现呕血、黑便;先天性胃穿孔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突发腹胀、拒奶、呕吐,进而出现消化道出血;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肠扭转时,患儿有频繁呕吐、血便等表现,是由于肠管旋转异常导致血运障碍引起出血。
二、婴儿期消化道出血原因
(一)牛奶蛋白过敏
婴儿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出血。患儿除了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便血,可为血便、黏液血便等)外,还常伴有湿疹、呕吐、腹泻等表现。这是因为婴儿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完善,牛奶蛋白作为异种蛋白可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肠道损伤出血。
(二)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等感染肠道,引起肠炎,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从而引起出血。患儿有发热、腹泻、腹痛等表现,粪便可带有黏液、脓血。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主要引起秋季腹泻,可伴有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便,可带有少量黏液,偶有血便。
(三)肠套叠
多见于4-10个月婴儿,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由于肠管套叠,导致肠壁血运障碍,出现出血,患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果酱样大便。这是因为肠套叠时,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压迫血管,使局部肠壁缺血、坏死导致出血。
三、幼儿及儿童期消化道出血原因
(一)消化性溃疡
多见于年长儿,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引起。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患儿表现为反复腹痛,疼痛有一定节律性,可伴有呕血、黑便,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病因,它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形成溃疡出血。
(二)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便血多为黏液便或血便,常伴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血尿等。这是因为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肠道血管受累出血。
(三)肠息肉
多见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以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多见。患儿可出现无痛性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在大便表面,一般出血量较少。息肉是肠道黏膜的良性隆起性病变,当息肉表面黏膜糜烂时可引起出血。
(四)炎症性肠病
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可伴有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其发病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肠道炎症导致肠黏膜损伤出血。
四、其他少见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白血病患儿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肠道,也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患儿有贫血、发热、出血倾向等表现。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
如流行性出血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流行性出血热除了有发热、出血、肾损害等表现外,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当累及消化道时可引起黏膜出血、溃疡等,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