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持续压力、摩擦力、剪切力等压力因素,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等营养因素,汗液浸渍、尿液粪便刺激等皮肤潮湿因素,儿童皮肤薄嫩活动差及老年人皮肤血管收缩功能下降、活动能力弱等年龄因素,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因素。
摩擦力:皮肤受到摩擦力作用时,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比如,患者在床上活动时,皮肤与床单、衣物之间产生摩擦,尤其是皮肤被汗液、尿液等浸湿后,摩擦力的损害作用会加剧。摩擦力会破坏皮肤的保护性屏障,使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剪切力:剪切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的,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患者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到牵拉,导致深部血管扭曲,影响血液供应,容易形成褥疮。剪切力能切断较大区域的血液供应,使组织血液灌注明显减少,是导致褥疮的重要因素之一。
营养因素
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身体组织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当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时,会影响皮肤组织的修复能力。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尤其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等)的患者,身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皮肤组织更新修复困难,容易发生褥疮。一般来说,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时,机体营养状况较差,发生褥疮的可能性增加。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皮肤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使皮肤组织的韧性降低;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例如,长期素食且不补充维生素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微量元素缺乏:锌等微量元素与细胞的生长、修复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缺锌会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增生,阻碍伤口的愈合。例如,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尤其是锌的缺乏,使皮肤组织的修复能力下降,易患褥疮。
皮肤潮湿因素
汗液浸渍:大量出汗会使皮肤处于潮湿环境中,皮肤角质层被浸软,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受到损伤。比如,高热患者大量出汗时,皮肤长时间被汗液浸渍,若不及时清洁,就容易发生褥疮。汗液中的盐分等物质还会刺激皮肤,进一步加重皮肤的损伤。
尿液、粪便刺激: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尿液和粪便中的化学物质会刺激皮肤。尿液呈酸性,粪便中含有多种酶和细菌,会破坏皮肤的酸性环境,导致皮肤酸碱度改变,损伤皮肤屏障。例如,长期卧床的大小便失禁患者,若不能及时清理,臀部、会阴部等部位的皮肤很容易发生褥疮。
年龄因素
儿童:婴幼儿皮肤较薄嫩,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而且婴幼儿活动能力相对较差,长期处于卧位时,局部皮肤容易受到压迫。例如,早产儿皮肤更加娇嫩,更容易发生褥疮。此外,儿童不能准确表达身体不适,家长若护理不当,如未能及时更换尿布、调整体位等,就容易引发褥疮。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萎缩、变薄,弹性降低,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血管收缩功能下降,血液循环较差。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减弱,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情况较为常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人发生褥疮的风险。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进一步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使得皮肤修复能力下降。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患有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常出现肢体瘫痪,活动能力受限,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例如,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肢体失去神经支配,无法自主活动,身体重量集中在某一部位,极易发生褥疮。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会导致血管病变,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影响伤口愈合。糖尿病患者发生褥疮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得多。而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皮肤感觉减退,患者可能无法及时感知局部的压力、摩擦等刺激,增加了褥疮发生的可能性。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多处于恶病质状态,身体消耗大,营养状况差,同时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进一步削弱了身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肿瘤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局部组织受压,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褥疮的几率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