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妥善固定引流管)、上肢功能锻炼(早期简单动作、循序渐进)、生活方式调整(休息活动、均衡饮食);复查包括体格检查(局部及淋巴结检查)、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钼靶X线、胸部CT或MRI)、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一、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
保持清洁干燥:乳腺癌术后要注意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一般在术后1-2周进行拆线,具体时间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而定。对于年龄较大、糖尿病等特殊人群,伤口愈合可能较慢,更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伤口感染风险增加,需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加强伤口的清洁和换药。
妥善固定引流管:若术后放置了引流管,要注意妥善固定,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落。引流管能帮助排出伤口内的渗液,促进伤口愈合。对于活动较多的患者,如年轻爱运动者,需更加小心,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引流液会逐渐减少并变清。
2.上肢功能锻炼
早期锻炼:术后早期可进行握拳、屈伸手腕等简单动作,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上肢肿胀和肌肉萎缩。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更轻柔的锻炼;而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劳累。一般术后24小时内即可开始握拳等轻微活动。
循序渐进:随着伤口愈合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如术后1-2周可进行肘部屈伸、肩关节小范围活动等。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伤口,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对于有淋巴水肿风险的患者,锻炼要更加规范和谨慎,防止加重淋巴水肿。
3.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术后初期要减少患侧上肢的提举重物等活动,一般在术后3个月内尽量避免患侧上肢提举超过5斤的物品。对于生活方式较活跃的人群,如经常需要搬运物品的患者,需严格遵守这一限制。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坐着或躺着时可将患侧上肢用枕头垫高,促进血液回流。
饮食:术后要注意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同时要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患者,要控制热量摄入,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因为肥胖可能影响乳腺癌的预后。而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食要易于消化。
二、复查项目
1.体格检查
局部检查:医生会对手术部位进行检查,观察有无复发的迹象,如是否有肿块、皮肤改变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细致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需要更全面的局部检查来早期发现问题。
淋巴结检查:检查患侧腋窝及颈部等区域的淋巴结情况,看是否有淋巴结肿大等异常。对于有淋巴系统基础疾病或家族中有相关疾病史的患者,淋巴结检查更为重要。
2.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一般术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可观察乳腺及腋窝等部位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较小的复发或转移病灶。对于年轻患者,由于乳腺组织较致密,超声检查可能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
钼靶X线检查:一般在术后1-2年开始进行钼靶检查,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等病变。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对射线敏感,需权衡钼靶检查的利弊,必要时可选择其他更合适的检查方法。
胸部CT或MRI:必要时会进行胸部CT或MRI检查,以了解肺部等胸部器官是否有转移病灶。对于有咳嗽、胸痛等症状的患者,胸部检查更为关键。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心肺疾病,进行CT或MRI检查时要注意评估其心肺功能能否耐受检查。
3.血液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辅助判断是否有肿瘤复发或转移。但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复发,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疾病导致肿瘤标志物基础值升高的患者,要注意区分是基础疾病还是肿瘤复发引起的变化。
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情况,看是否有贫血等问题,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因为一些治疗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可能逐渐减退,更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