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孕前需评估病情活动度,病情稳定超6个月才考虑妊娠并充分知情;孕期要监测病情(自身抗体、器官功能等)和胎儿(超声、胎心等),调整药物,羟氯喹相对安全,免疫抑制剂孕期避免用,糖皮质激素按需调整剂量;分娩要综合选方式,过程密切监测;产后监测病情,根据用药决定哺乳,年龄小及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需更谨慎,多学科协作保障母婴健康。
一、孕前评估与准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怀孕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情活动度的评估,如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来判断。若患者病情处于活动期,如存在明显的皮疹、关节痛、蛋白尿等表现,怀孕可能会加重病情,此时不建议怀孕,需在病情稳定至少6个月以上再考虑妊娠。同时,要告知患者怀孕过程中病情复发的风险以及对胎儿可能产生的影响,让患者充分知情。
二、孕期监测
1.病情监测
自身抗体监测:定期监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水平,自身抗体滴度升高往往提示病情有活动的可能。例如,抗双链DNA抗体滴度升高与疾病活动相关,当滴度明显上升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
器官功能监测:
肾脏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累及肾脏,孕期要定期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因为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蛋白尿增多、肾功能恶化。
血液系统:监测血常规,关注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孕期易出现血液系统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等,若血小板过低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免疫系统相关指标:监测补体C3、C4等指标,补体水平的变化也能反映病情的活动情况,补体降低常提示病情活动。
2.胎儿监测
超声检查:孕早期通过超声确定胚胎着床位置等基本情况;孕中期进行系统超声检查,筛查胎儿结构畸形;孕晚期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羊水情况等。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发育异常等情况。
胎心监测:孕晚期适时进行胎心监测,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情况,胎心异常可能提示胎儿缺氧等问题。
其他监测:监测孕妇的血压等指标,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孕期并发高血压的风险增加,而高血压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三、药物使用与调整
系统性红斑狼疮孕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一般来说,羟氯喹在孕期相对安全,可以继续使用,羟氯喹有助于减少疾病活动,且对胎儿的影响较小。而一些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在孕期应避免使用,因为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糖皮质激素是常用药物,但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通常可以继续使用以控制病情活动,同时要密切监测激素的不良反应,如监测孕妇的血糖、血压等,因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
四、分娩相关注意事项
1.分娩方式的选择: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果患者病情稳定,胎儿情况良好,胎位正常等,可考虑阴道分娩;但如果存在严重的胎盘功能不良、胎儿宫内窘迫、孕妇病情不稳定等情况,则可能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
2.分娩过程中的监测:分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以及胎儿的胎心等情况,确保母婴安全。因为分娩过程可能会诱发病情的波动,所以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五、产后注意事项
1.病情监测:产后要继续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活动情况,因为产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病情复发。要定期复查自身抗体、器官功能等指标。
2.哺乳问题:关于哺乳,需要根据所使用的药物来决定。如果孕妇使用的药物对婴儿没有明显影响,如羟氯喹可以继续哺乳;但如果使用了一些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的药物,则需要权衡利弊,必要时建议停止哺乳。同时,要关注婴儿是否出现自身免疫相关的异常表现,虽然概率较低,但仍需密切观察。
六、特殊人群考虑
对于年龄较小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孕妇,要更加谨慎。年龄较小的孕妇身体各方面机能尚未完全成熟,妊娠过程中病情复发的风险可能更高,且对药物的代谢等情况与成年人不同,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个体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过不良妊娠史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孕妇,再次妊娠时要提前做好更充分的评估和监测,因为既往不良妊娠史提示此次妊娠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需要加强孕期的管理和多学科的协作,如风湿免疫科、产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孕妇的诊疗过程,以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