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可致猝死,机制与心律失常相关;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病史因素(既往心梗、心衰病史);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干预)和二级预防(规范治疗、控制基础病、心脏康复教育);猝死时急救要立即心肺复苏,有条件用AED。
一、冠心病导致猝死的机制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其造成猝死的主要机制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冠状动脉严重病变使心肌缺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触发异常的电活动,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血液循环停止,若不能及时恢复有效心脏按压和心肺复苏,就会导致猝死。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观察到,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约有70%-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心室颤动引起的。
二、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中老年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高,男性相对女性更容易发生冠心病相关猝死。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速,血管弹性下降等情况更为明显。男性体内激素等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猝死风险,男性在40岁以后冠心病相关猝死的风险逐渐高于女性。
生活方式
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影响心率和心律,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猝死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冠心病相关猝死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显著增加。
不健康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如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例如,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会使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加重血管狭窄,增加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进而增加猝死风险。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身体活动不足会使心肺功能下降,机体对心血管事件的耐受能力降低,在冠心病发作时更易发生猝死。
病史因素
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心肌重构等情况较为常见,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包括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增加猝死风险。多项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
心力衰竭病史:冠心病发展到晚期可能合并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心脏的泵血功能减退,同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
三、冠心病猝死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对于一般人群,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盐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同时,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
二级预防
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要规范治疗。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等,以稳定斑块、抗血栓形成。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低于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改善心肌供血,降低猝死风险。此外,要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因为焦虑、抑郁等情绪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四、发生冠心病猝死时的急救要点
一旦发现有人怀疑发生冠心病猝死,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首先将患者放置在坚硬的平面上,如地板上,然后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对于有条件的场所,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会根据患者的心律情况自动分析并提示是否需要进行电击除颤,及时使用AED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