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便血由痔核黏膜充血曲张、粪便摩擦等致黏膜破损出血,有不同表现形式,可通过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诊断,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非手术处理,还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定期体检预防,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痔疮便血的原因
痔疮便血主要是由于痔核部位的黏膜充血、曲张,在排便过程中,粪便摩擦痔核表面的黏膜,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内痔通常是无痛性便血,多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外痔一般不会出现便血,但当外痔发生炎症、血栓形成时,可能伴有疼痛等症状,但也可能出现少量便血。
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长期久坐、久站、便秘、腹泻等情况都容易诱发痔疮便血。比如长期久坐的人,会影响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导致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增加痔疮发病及便血的风险;便秘患者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会使腹压增高,加重痔静脉的回流障碍,从而容易引起痔疮便血。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痔疮便血的困扰,一般来说,成年人由于生活和工作方式等因素,相对更易患痔疮。对于女性,在妊娠期由于盆腔静脉受压,回流受阻,也容易引发痔疮导致便血。有痔疮病史的人群,若不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比如继续久坐、饮食不规律等,就更容易出现便血复发的情况。
二、痔疮便血的表现形式
(一)出血颜色及量
痔疮便血的颜色通常为鲜红色,这是因为出血来自肛管直肠部位,血液未经过肠道长时间氧化。出血量可多可少,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大便纸上带血;中等量出血可能是便后滴血;大量出血时则可能出现喷射状出血。
(二)与排便的关系
一般内痔的便血与排便有较为明显的关系,常在排便时出现,尤其是在便秘时,粪便干燥粗硬,通过肛管时摩擦痔核,导致出血。而外痔引起的便血相对较少见,当外痔出现炎症、血栓形成时,可能在排便后或不经意间发现少量便血。
三、痔疮便血的相关检查与诊断
(一)肛门指诊
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以初步了解肛管直肠内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肿物、狭窄等情况,同时也能感受痔核的位置、大小、质地等,有助于初步诊断痔疮。
(二)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直肠肛管部位的情况,清晰地看到痔核的部位、大小、数量以及黏膜有无充血、糜烂等病变,是诊断痔疮便血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肛门镜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一些直肠肛管疾病引起的便血,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
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检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肛门镜检查时要更加轻柔、谨慎;女性妊娠期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到妊娠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式。有痔疮病史且出现便血的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应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以便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痔疮便血的处理与预防
(一)非手术处理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香蕉、苹果等)、粗粮(玉米、燕麦等),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对痔核的刺激,从而减少便血的发生。例如,每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以使大便软化,降低排便时的阻力,减轻对痔核的压力。
坐浴:可以使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坐浴能够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痔核的充血、水肿,减轻便血症状。对于不同人群,坐浴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妊娠期女性坐浴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2.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局部外用的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这些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但在使用药物时,不同人群需要谨慎选择,比如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改变体位,适当进行活动,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促进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便秘和腹泻,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教导其不要长时间蹲坐马桶。
2.定期体检:有痔疮病史或有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肛门直肠部位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处理,预防便血等症状的加重。
总之,痔疮便血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了解其原因、表现、检查诊断以及处理预防方法,对于有效应对痔疮便血非常重要。不同人群在面对痔疮便血时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同时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以减少痔疮便血的发生和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