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长期心肌缺血、心肌弥漫性纤维化,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用药物及血运重建;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减少致心肌供氧不足等,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等,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心肌核素显像、冠状动脉CTA等,治疗用药物及血运重建;特殊人群中老年、糖尿病、女性有各自特点,治疗需相应调整。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需血之间的平衡失调。比如,冠状动脉痉挛、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等原因,使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能满足其代谢需求,从而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如心绞痛等。
临床表现
缺血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患者逐渐出现活动耐力下降,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初始可能是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症状,进而发展为右心衰竭,表现为水肿、肝大等。心脏扩大可通过心脏超声等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可为各种类型,如心房颤动等。例如,一些老年患者,有长期冠心病病史,逐渐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心肌缺血: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尤其是糖尿病等合并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改变。比如,中年男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在运动时出现心前区不适,但休息后缓解。
辅助检查
缺血性心肌病:
心电图:可出现ST-T改变、病理性Q波等,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情况。
心脏超声:可见心脏扩大,左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射血分数降低等,如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
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多支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是其重要特征。
心肌缺血:
心电图: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心电图负荷试验(如运动平板试验)可诱发心肌缺血,出现相应的心电图变化。
心肌核素显像: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显示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缺血区心肌对放射性核素摄取减少。
冠状动脉CTA:可无创性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情况,有助于发现冠状动脉的病变。
治疗原则
缺血性心肌病:
药物治疗:使用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以延缓心脏扩大和心功能恶化;使用利尿剂等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等。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由于心肌已经存在广泛纤维化,血运重建后心功能改善可能有限。
心肌缺血:
药物治疗: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肌耗氧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预防血栓形成;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等。
血运重建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患者,PCI或CABG可有效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且有明显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可考虑血运重建。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进展可能更隐匿,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血运重建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老年心肌缺血患者的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加强心电图等监测。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或心肌缺血时,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症状可能不典型,在诊断和治疗上要更加关注血糖控制对心血管的影响,血运重建后伤口愈合等问题需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心肌缺血的表现可能不明显,但长期高血糖会加重心肌重构等病理过程。
女性人群:女性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女性心肌缺血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在诊断和治疗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药物选择等方面需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