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包括前驱感染症状及心脏相关症状,体征有心率异常、心脏杂音、肺部体征等;诊断需通过病史与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查、病毒学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来综合判断,如血液学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炎症指标升高,病毒学检查可检测病毒核酸或抗体,心电图有心律失常、ST-T改变,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功能,CMR有助于发现心肌改变等。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前驱感染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成人也可先有上述病毒感染相关表现。
2.心脏相关症状
心悸:患者可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由于心肌受损后心脏节律可能发生改变,如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
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前区隐痛或压榨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这与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等有关。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因为儿童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心肌受累后更易出现呼吸方面的异常。
(二)体征表现
1.心率异常:可表现为心动过速,也可出现心动过缓,这与病毒感染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有关,如病毒侵犯心肌传导系统,导致心律失常。
2.心脏杂音:部分患者可在心尖区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这是因为心肌炎症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等原因引起。
3.肺部体征:病情较重出现心力衰竭时,可闻及肺部湿性啰音,是由于肺淤血导致肺泡渗出增加。
二、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发病前病毒感染前驱症状的情况,如发热持续时间、消化道症状表现等。同时结合患者出现的心脏相关症状,如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初步判断是否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不同年龄患者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询问家长关于患儿发病前的一般健康状况、有无感染等情况;成人则需详细询问近期生活中感染相关情况及心脏不适的具体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钙蛋白(cTnI或cTnT)升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细胞受损,肌钙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导致其水平升高。例如,多项研究表明,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血清肌钙蛋白升高的阳性率较高,且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炎症指标: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或正常,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可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与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心肌炎症相关。
2.病毒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液、粪便或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核酸,如能检测到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是病毒感染引起。但病毒核酸检测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采样时机要求,例如采样需在病毒感染急性期等。
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或者单次抗体滴度异常升高,提示病毒感染。常用的有柯萨奇病毒抗体等相关病毒抗体检测,但抗体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三)心电图检查
1.心律失常:可见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定提示作用,例如房室传导阻滞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需高度警惕病毒性心肌炎可能。
2.ST-T改变: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反映心肌缺血等情况,与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有关。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心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能直观观察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CMR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例如,CMR上的延迟强化成像可显示心肌坏死区域,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其检查费用相对较高等原因,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考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