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和退行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扩张型和肥厚型);全身性因素如电解质紊乱(低钾、高钾)、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其他因素如药物、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不同原因影响人群各有特点。
一、心脏结构异常相关原因
(一)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形成出现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会使心脏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会从左向右分流,长期可导致右心室负荷过重,影响心脏电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心律失常。这种情况在新生儿和婴幼儿中相对常见,与胎儿时期的发育环境、遗传因素等有关。
(二)心脏瓣膜病
1.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湿热反复发作累及心脏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受损,瓣膜的病变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房、心室压力变化,进而干扰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以二尖瓣狭窄为例,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容易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时期因风湿热感染较为常见。
2.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出现退行性改变,如瓣膜钙化等,也会影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心律失常。老年人是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加,瓣膜发生退行性变的概率升高。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一)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缺血可使心肌细胞的复极时间延长,引起心肌电不稳定,从而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冠心病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多见,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关。
(二)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的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重构过程中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导致心律失常。其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相对多见。
2.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较为常见,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容易引起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导致心律失常。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青少年时期可能因运动等因素诱发相关症状。
三、全身性因素相关原因
(一)电解质紊乱
1.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常见于长期应用利尿剂、呕吐、腹泻等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
2.高钾血症:血钾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等受到影响,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出现心脏骤停。常见于肾功能不全、酸中毒、大量输入库存血等情况,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患者是高发人群。
(二)内分泌紊乱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还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多见。
四、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一些化疗药物、抗生素等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例如,胺碘酮在长期使用时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时更需谨慎评估药物相关风险。
(二)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引起免疫反应损伤心肌,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炎症、水肿等,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和青少年在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如冬春季更容易受到影响。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各年龄段均可因精神心理因素引发心律失常,中青年人群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相对更易受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