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惊厥是儿童常见神经系统急症,多发生于6个月-5岁儿童,与大脑发育未成熟及遗传有关,分单纯性和复杂性,可根据年龄、发热与惊厥关系等诊断,需与颅内感染、癫痫鉴别,发作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可通过控制体温等预防复发,婴幼儿和有家族史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概况
发烧惊厥也称为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多发生于6个月-5岁的儿童,通常是在体温快速上升阶段或者高热时出现的惊厥发作。其发生与儿童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对发热刺激的调节能力不完善有关。
二、临床表现
1.发作时表现
多为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或抽动,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数在几分钟内缓解。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发作持续1-3分钟就停止。
发作时体温多在38.5℃以上,且体温上升较快。
2.发作后表现
发作停止后,儿童意识可逐渐恢复,精神状态可能稍差,但一般能较快恢复到发作前的状态。部分儿童可能会有短暂的嗜睡等表现。
三、发病机制
1.大脑发育因素
儿童在6个月-5岁时,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尚未完善,当受到发热等刺激时,容易出现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因为这个阶段的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使得其对发热等外界刺激的耐受阈值较低。
2.遗传因素
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热性惊厥的病史,儿童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会相对增加。研究表明,约40%的热性惊厥患儿有阳性家族史,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离子通道等相关基因,使儿童更容易在发热时出现惊厥发作。
四、分类
1.单纯性热性惊厥
多为全面性发作,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惊厥发作呈单一类型,预后较好。一般来说,单纯性热性惊厥的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大多正常,智力发育不受影响。
2.复杂性热性惊厥
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5分钟,或24小时内有复发,可为局灶性发作,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癫痫。复杂性热性惊厥的儿童发生癫痫的风险相对较高,约为3%-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根据儿童的年龄(6个月-5岁)、发热与惊厥发作的关系(多在发热初期体温快速上升时发生)、惊厥发作的临床表现(全身或局灶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等)来诊断。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惊厥的疾病,如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等)、电解质紊乱(低钙、低镁等)、癫痫等。
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脑电图等。血常规主要是查看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脑电图在发作间期可能无特异性改变,但在发作期可能有相应的异常放电表现,但一般热性惊厥患儿的脑电图在发作间期多为正常。
2.鉴别诊断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除了惊厥发作外,还常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表现,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异常,如白细胞升高、蛋白升高等,而热性惊厥患儿脑脊液检查一般正常。
癫痫:癫痫患儿无发热也可发作,发作形式多样,脑电图可发现癫痫样放电,与热性惊厥在发热与发作的关系、发作表现等方面有明显区别。
六、治疗与预防
1.发作时的急救处理
首先要将儿童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然后可以用纱布或手帕等放在儿童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但不要强行撬开牙齿。如果惊厥发作时间较长,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
2.预防复发
控制体温:当儿童有发热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或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需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合理选择,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禁忌,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对于有热性惊厥史的儿童,在发热初期就应积极降温,将体温控制在较低水平,可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
长期预防:对于频繁复发(1年内发作≥5次)或发展为复杂性热性惊厥的儿童,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长期预防,如苯巴比妥等,但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评估其收益与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发生热性惊厥时,由于其气道较狭窄,更容易出现窒息等危险情况。在急救处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气道通畅,且婴幼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更差,发热时需更加积极地进行降温处理,避免体温快速上升引发惊厥。
2.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儿童
这类儿童在发热时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一旦发现体温上升,即使体温还未达到38.5℃,也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因为其发生热性惊厥的阈值可能更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儿童的体质,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发热的概率,减少热性惊厥的发作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