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心肌病变(如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心血管系统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年龄与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酒、肥胖)及遗传、感染等其他因素,不同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心房电生理特性等从而导致心房颤动。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疾病可导致心房颤动。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重构,使得心房电生理特性改变,容易引发心房颤动。研究表明,约20%-5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会合并心房颤动。另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心房肌纤维化等改变,也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心房扩大
心房本身的扩大是心房颤动的重要病因之一。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长期的二尖瓣狭窄会导致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逐渐扩大,心房肌受到牵拉等刺激,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易诱发心房颤动。其他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左心房扩大,随着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左心房扩大到一定程度,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心血管系统其他疾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当发生心肌缺血、缺氧时,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有研究显示,约30%-40%的冠心病患者会并发心房颤动。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肌损伤、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引发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较高。一方面,心力衰竭时心脏功能减退,心房内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另一方面,心力衰竭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等因素影响心房电生理特性。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可达到30%-50%,而心房颤动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
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对心脏产生多种影响。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影响心肌电活动。临床观察发现,约15%-2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会发生心房颤动,尤其是病程较长、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后,部分患者心房颤动可得到改善。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升高。糖尿病引起的代谢紊乱、血管病变等多种因素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心房肌细胞内糖代谢异常,离子通道功能改变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约1.5-2倍,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风险。
年龄与性别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传导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75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可超过10%,而年轻人相对患病率较低。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心房肌细胞纤维化、心房扩大等情况逐渐增多,心脏电生理稳定性下降。
性别
一般来说,男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但在更年期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例如,在老年人群中,女性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上升明显,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减弱有关。
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研究发现,每周饮酒超过14个标准饮酒单位(1个标准饮酒单位约含14g酒精)的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而且,饮酒量越大,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越高。
肥胖
肥胖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状态等,这些因素可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特性。体重指数(BMI)≥30kg/m2的肥胖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2-3倍。肥胖引起的心房脂肪沉积、心肌肥厚等改变,是导致心房颤动的重要机制。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
部分心房颤动具有遗传易感性。一些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心房电生理特性异常,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例如,编码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使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传导速度等发生改变,从而容易引发心房颤动。但遗传因素在心房颤动病因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5%-15%左右。
感染因素
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例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感染性疾病导致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时,炎症介质可影响心脏的电活动。有研究发现,急性感染期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心房颤动可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