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原因多样,包括肠道疾病相关的痔疮(成年人常见,排便后鲜血流且不混粪便)、肛裂(青中年人多见,鲜红少量血伴剧烈周期性肛门痛)、结直肠息肉(各年龄段可发,鲜红少量血且可间歇,大息肉可脱出)、结直肠癌(中老年人为主,暗红血混黏液脓液,伴排便习惯改变)、溃疡性结肠炎(中青年常见,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及疼痛规律);全身性疾病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各年龄段,凝血异常致肠道出血,伴其他部位出血表现)、传染病(如肠结核,中青年易患,少量血伴结核全身及肠道症状);其他原因的肠道血管畸形(各年龄段,间歇性出血,量色不定)、药物因素(长期服特定药人群,少量血,停药可能缓解),出现便血尤其是长期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检查并考虑个体因素进行相应治疗。
一、肠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痔疮
发病情况:是引起便血较常见的原因,多见于成年人。
便血特点:通常在排便后出现鲜红色血,量一般不多,有时呈点滴状,血液与粪便不混合,常在大便表面附着,或便后手纸上有血迹。
相关因素:与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直肠下端或肛管静脉丛曲张,排便时受到粪便摩擦等刺激而破裂出血。
(二)肛裂
发病情况:多见于青中年人。
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便血时常伴有肛门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出现长时间的疼痛。
相关因素:主要与便秘有关,干结的大便排出时划破肛管皮肤,导致肛裂形成,进而引起出血。
(三)结直肠息肉
发病情况: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和成年人都有患病可能。
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一般量不多,常呈间歇性出血,息肉较大时可能会脱出肛门外。
相关因素: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有关,肠道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排便时息肉受到粪便摩擦等容易导致出血。
(四)结直肠癌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便血特点:便血常为暗红色,可混有黏液或脓液,便血特点随肿瘤生长部位、大小等不同而有差异,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症状。
相关因素:与遗传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有关,肠道内细胞发生恶变形成肿瘤,肿瘤组织破溃出血等导致便血。
(五)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青年。
便血特点:便血可为黏液脓血便,量多少不等,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相关因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黏膜发生慢性炎症、溃疡,导致出血、黏液分泌增多等。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发病情况: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疾病有其好发人群。
便血特点: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了便血外,还可能有皮肤紫癜、鼻出血等表现;血友病患者多有家族遗传病史,除便血外有其他部位易出血表现。一般是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肠道出血,便血可能为持续少量出血或伴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相关因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原因导致凝血机制障碍,进而引起肠道出血。
(二)传染病
发病情况:如肠结核,多见于中青年,有结核病接触史者更易患病。
便血特点:肠结核引起的便血一般量不多,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腹痛多为右下腹隐痛或钝痛。
相关因素: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黏膜,导致黏膜损伤、溃疡形成而出血。
三、其他原因
(一)肠道血管畸形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便血特点:出血可为间歇性,出血量可多可少,颜色鲜红或暗红,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出现便血。
相关因素:肠道血管发育异常,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在某些因素刺激下破裂出血。
(二)药物因素
发病情况:长期服用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等的人群易出现。
便血特点:可能出现少量便血,一般在停药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具体情况因药物种类和个体差异而异。
相关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出血,从而引起便血。例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胃肠道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引起黏膜损伤出血。
对于出现便血的患者,尤其是长期便血、伴有体重下降、贫血等情况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明确便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便血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出现便血更要警惕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可能;女性妊娠期间出现便血需要考虑与妊娠相关的一些因素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