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甲症是指以指(趾)甲增厚为特征的甲病,病因有先天性遗传及后天局部摩擦、外伤、皮肤病等,临床表现为指甲增厚、质地硬、颜色或正常或灰暗等,实验室检查主要靠临床表现和病史,先天性需基因检测,治疗对症处理;灰指甲是由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的甲真菌病,通过接触传染,临床表现分型多样且指甲颜色改变显著,实验室检查需真菌学检查,治疗是抗真菌,根据情况选局部或口服药物,注意疗程和基础病影响。
一、定义与病因
厚甲症
是一种以指(趾)甲增厚为特征的甲病。其病因多样,部分为先天性因素,与遗传有关,如先天性厚甲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角蛋白基因发生突变等遗传因素导致甲母质细胞功能异常,使得指甲过度增生增厚;另外,某些后天因素也可引起,比如长期局部摩擦、外伤、某些皮肤病(如银屑病累及指甲时)等,长期的刺激会导致甲床的角质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出现指甲增厚的表现,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从事手部或足部劳动导致局部摩擦频繁的人群更易患后天性厚甲症,有银屑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也易出现厚甲情况。
灰指甲
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病变。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在公共场所如浴室、游泳池等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容易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更易罹患,生活方式上不注意个人卫生、与他人共用鞋袜等物品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也增加了感染真菌引发灰指甲的几率。
二、临床表现
厚甲症
指甲增厚程度不一,可为均匀性增厚,也可表现为指甲局部增厚,增厚的指甲质地较硬,外观上指甲颜色可正常或稍显灰暗,一般甲的形态改变相对局限于增厚,甲表面可能相对比较光滑,但如果是先天性厚甲症,除了增厚外,还可能伴有指甲形状的改变,比如指甲弯曲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其表现可能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先天性厚甲症除了指甲增厚外,可能还会伴有其他皮肤表现,而成人后天性厚甲症多单纯以指甲增厚为主要表现。
灰指甲
临床分型多样,常见的有远端甲下型,表现为甲的远端前缘及侧缘甲板增厚、浑浊,甲板与甲床分离,甲下可有碎屑堆积;近端甲下型,多从指甲近端开始受累,表现为近端甲板混浊、增厚、凹凸不平;白色浅表型,指甲表面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混浊,逐渐扩大致甲板变白;全甲毁损型,整个指甲毁损,增厚、碎裂等,灰指甲患者的指甲除了增厚外,往往还伴有颜色的明显改变,如变黄、变黑等,颜色改变较为显著,不同年龄患者发病,其具体分型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灰指甲患者由于指甲生长特点,可能在表现上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真菌侵犯导致的甲板改变特征是相似的。
三、实验室检查
厚甲症
一般不需要进行真菌学检查,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病史来诊断,若为先天性厚甲症,可能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来明确遗传突变情况,以区分不同的先天性厚甲症亚型,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基因检测时,操作流程类似,但儿童由于静脉穿刺等操作相对成人有一定难度,需要更谨慎的操作,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情况等。
灰指甲
需要进行真菌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真菌镜检,取病甲碎屑进行镜检,可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可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真菌检查时,儿童患者在取材过程中可能需要家长配合安抚,确保取材顺利,对于免疫低下的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真菌检查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
四、治疗原则
厚甲症
先天性厚甲症目前缺乏特效的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如指甲过厚影响生活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修剪,但要避免损伤甲床;后天性厚甲症则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如因摩擦引起的,要减少局部摩擦,若由皮肤病引起,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等,儿童先天性厚甲症修剪指甲等操作要非常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导致感染等并发症。
灰指甲
主要是抗真菌治疗,根据病情可选择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搽剂等)或系统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药物要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用药差异较大,儿童一般不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优先选择局部外用药物,成人中肝肾功能正常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药物,同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如有糖尿病的灰指甲患者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监测血糖等指标),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坚持用药,按照疗程规范治疗,以确保彻底清除真菌,防止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