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疱疹性咽峡炎,可从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管理环境卫生、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等方面采取措施。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相关疾病;要养成良好手卫生和口腔卫生习惯;保持居住和公共环境清洁;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隔离患者并避免接触感染源。
一、接种疫苗
1.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EV71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相关的疱疹性咽峡炎及手足口病等疾病。该疫苗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完善且感染EV71的风险相对降低,接种收益可能相对有限,但如果有特定的高风险暴露情况,也可考虑接种。
二、注意个人卫生
1.手卫生: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如电梯按钮、公共交通工具扶手等)、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咳嗽或打喷嚏后)。儿童由于自我卫生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家长应帮助并监督其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例如每天在餐前、玩玩具后、外出回家后等时刻都进行规范洗手,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通过手接触传播病原体的机会,降低疱疹性咽峡炎的感染风险。
2.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对于预防疱疹性咽峡炎也有一定帮助。儿童应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家长可以帮助年龄较小的儿童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和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对于有龋齿等口腔问题的儿童,更要注重口腔卫生维护,因为口腔局部环境不佳可能增加感染的易感性。
三、环境卫生管理
1.居住环境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来说,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降低室内病原体的浓度。对于儿童居住的房间,要定期清洗床单、被罩、枕套等纺织品,避免灰尘、螨虫等过敏原和病原体的积聚。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节,还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进一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公共环境防护:在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商场等,要注意环境卫生。幼儿园和学校应加强教室、活动室等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玩具、图书、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在疱疹性咽峡炎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四、增强免疫力
1.合理饮食:保证均衡的饮食对于维持良好的免疫力至关重要。儿童应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胡萝卜、西兰花、菠菜等)、水果(橙子、苹果、猕猴桃等)、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蛋白质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避免儿童过度食用零食、甜食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食欲和营养的均衡摄入,进而影响免疫力。
2.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机体恢复和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时段。儿童每天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婴儿每天需要12-16小时的睡眠时间,幼儿需要11-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13小时。保证儿童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等疾病的风险。
3.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儿童可以根据年龄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跳绳、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例如学龄前儿童每天可以进行1-2小时的户外活动和运动,学龄儿童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还能帮助儿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疾病有积极作用。
五、避免接触传染源
1.隔离患者:如果家庭成员或周围人群中有人患疱疹性咽峡炎,应尽量让患者隔离休息,避免与其他健康人员密切接触,尤其是儿童。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容易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隔离患者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范围,降低他人感染的风险。一般来说,患者需要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或者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隔离时间。
2.避免接触感染源: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感染源。如果周围有疱疹性咽峡炎患者,要提醒儿童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水杯、毛巾等物品,同时避免与患者过于亲密的接触,如拥抱、亲吻等。此外,对于一些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公共场合的扶手、玩具等,要尽量避免儿童直接用手触摸后再接触口、鼻等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