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心绞痛是由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发类似心绞痛症状的情况,其诱发因素包括精神心理因素(不同年龄、性别影响不同)、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及其他因素(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或相关心脏不适病史等),症状为胸部不适、疼痛不固定等,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鉴别需与典型心绞痛及其他胸部疾病区分,治疗有非药物干预(精神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的药物干预,要考虑不同人群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
一、神经性心绞痛的定义
神经性心绞痛是一种由于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引发的类似心绞痛症状的情况。它并非由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典型心绞痛,而是神经调节异常等原因引起胸部区域类似心绞痛的不适感觉。
二、可能的诱发因素
1.精神心理因素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精神心理压力对神经性心绞痛的影响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学习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更容易出现神经调节紊乱进而诱发类似心绞痛的症状;老年人若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如社交减少等,也可能因心理落差等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从而诱发。
性别方面: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经期、孕期等,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相对男性更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增加神经性心绞痛的诱发风险。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无论是年轻人长期熬夜玩游戏、加班,还是老年人因睡眠习惯改变熬夜,都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引发类似心绞痛的不适。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功能下降,神经调节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例如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长期缺乏运动,容易出现神经功能失调,增加神经性心绞痛的发生几率。
3.其他因素
病史方面: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神经衰弱等,本身神经调节就存在一定问题,相对更容易出现神经性心绞痛。另外,既往有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类似神经功能紊乱相关心脏不适病史的人,再次发生神经性心绞痛的可能性也较高。
三、症状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部的不适感觉,可能是胸闷、胸痛等,疼痛的性质多样,不像典型心绞痛那样有特定的压榨性、闷痛等特点,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在胸部的不同区域,疼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而且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同时可能伴有心慌、气短、焦虑、失眠等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生的诱因、伴随症状等情况,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信息。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心脏方面,但一般无阳性体征,或者阳性体征不支持典型的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心绞痛。
辅助检查:可能会进行心电图检查,一般无明显的心肌缺血等典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也多无特异性的心肌缺血证据;还可能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排除心脏的器质性病变。
2.鉴别诊断
与典型心绞痛鉴别:典型心绞痛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器质性病变引起,有活动等诱因,疼痛有典型的压榨性、闷痛等特点,持续时间一般3-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可缓解,心电图检查常可见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而神经性心绞痛上述特点不典型。
与其他胸部疾病鉴别:如胸膜炎,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多与呼吸有关,可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胸膜病变;肋软骨炎引起的胸痛局部可有压痛等,这些都与神经性心绞痛不同。
五、治疗与干预
1.非药物干预
精神心理调节
年龄方面:对于儿童,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等;对于老年人,子女要多陪伴,帮助其适应退休后的生活,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其精神压力,改善神经功能状态。
性别方面:女性可通过参加适合自己的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缓解因激素变化等带来的精神心理压力,从而改善神经性心绞痛相关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调整: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年轻人避免长期熬夜,老年人也应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长和作息时间。
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长期坚持运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身体的代谢和神经调节状态,减轻神经性心绞痛的症状。
2.药物干预(若有需要):如果患者症状较明显,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一些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药物耐受性等情况,避免不恰当用药对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神经性心绞痛是一种与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胸部不适情况,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必要时可辅以药物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