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括约肌失控致粪便气体不自主排出的症状,年龄、疾病、手术可致,表现为粪便不自主排出及肛周刺激症,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评估,非手术治疗包括饮食调整、排便训练、生物反馈,严重者手术,婴幼儿要护肛周皮肤等,老年人要护肛周皮肤等并积极治基础病。
一、定义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导致粪便和气体不自主地排出体外的一种症状。
二、常见原因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和肛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出现暂时性的大便失禁,比如6个月-2岁左右的幼儿,由于对排便的控制能力还未完全建立,可能在腹泻等情况下出现大便不受控制的情况。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等相关肌肉的功能逐渐衰退,同时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也可能下降,容易发生大便失禁。例如,老年人群中因脑血管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对排便的控制。
(二)疾病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脑卒中患者如果病变累及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会影响对排便反射的正常调节;脊髓损伤患者可能会导致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障碍,从而出现大便失禁。
2.肠道疾病:
腹泻相关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腹泻等,频繁的腹泻会使肠道蠕动加快,粪便不能正常控制。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道功能紊乱,容易出现大便失禁。
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会影响肛门括约肌对粪便的封闭作用,导致大便失禁。
肛管直肠肿瘤,肿瘤侵犯肛门括约肌或相关神经,会破坏正常的排便控制功能,引起大便失禁。
(三)手术因素
1.肛门直肠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肛瘘切除术等,手术可能会损伤肛门括约肌或相关神经,导致大便失禁。例如直肠癌根治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损伤肛门括约肌,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
2.其他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等,手术可能会影响到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从而引发大便失禁。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粪便不自主地排出,可能是间断性或持续性的。轻者可能只是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有少量粪便渗出,重者则是完全不能控制排便,粪便随时流出。同时,可能会伴有肛周皮肤的刺激症状,如皮肤发红、瘙痒、糜烂等,这是因为粪便长期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的。
四、评估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情况、既往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肠道疾病、手术史等)、排便习惯的变化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头部外伤史(可能提示脑卒中相关因素)、腹泻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二)体格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完整性等情况;检查肛周皮肤的状况等。
(三)辅助检查
1.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肠道炎症、肿瘤等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见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等表现。
2.排粪造影:用于评估排便过程中肛门直肠的功能和形态,帮助诊断直肠脱垂、盆底功能障碍等疾病。
3.肛管直肠测压:通过测量肛门括约肌的压力等指标,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对于判断大便失禁的严重程度和原因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饮食调整: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饮食,例如对于腹泻导致大便失禁的患者,可给予低脂、少渣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缓解腹泻症状。
2.排便训练: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进行排便训练,帮助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例如每天定时让患者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反馈让患者学会控制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和放松,适用于因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大便失禁患者。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肛门括约肌的活动,患者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训练,增强对肛门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二)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大便失禁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肛门括约肌修复术、直肠悬吊固定术等,具体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例如肛门括约肌修复术适用于肛门括约肌损伤导致的大便失禁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出现大便失禁多与生理发育不完善有关,家长要注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可涂抹护臀霜保护皮肤。同时,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腹泻等情况的发生,如果出现腹泻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治疗。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大便失禁时要特别注意肛周皮肤的护理,定期清洁肛周,防止皮肤感染。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但要避免过度腹泻。如果老年人因大便失禁长期卧床,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同时,对于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要积极治疗,如控制脑卒中患者的血压、血糖等,以改善神经功能,有助于缓解大便失禁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