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心脏正常节律外提前搏动,分房性、室性等,生理性因诱因,病理性由心脏等疾病致,治疗据情况;房颤是心房电活动紊乱,有心房结构改变等致,治疗分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等,两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鉴别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
早搏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发生的搏动,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电图表现差异
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房性早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室性早搏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面无相关的P波。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频率极快(350-600次/分钟)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当心室率过快时可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导致QRS波群增宽变形。
症状表现区别
早搏:许多人发生早搏时可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胸闷、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来说,偶发的早搏对生活影响较小,而频发的早搏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尤其是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加重心慌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房颤:患者主要症状是心悸,可伴有气短、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的房颤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长期房颤可能会逐渐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房颤还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为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导致脑栓塞。
发病机制不同
早搏的发病机制
生理性因素:健康人在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早搏。例如,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的人群,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容易诱发房性或室性早搏。
病理性因素:各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损伤,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导致早搏发生。此外,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也可引发早搏。
房颤的发病机制
心房结构改变:长期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等可导致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使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容易引发房颤。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左心房压力升高,导致左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是房颤的常见病因之一。
电生理异常:心房内存在多个异位起搏点,或者折返环路形成,导致心房电活动紊乱。此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也与房颤的发生发展有关,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不平衡可影响心房的电活动,促使房颤的发生。
治疗原则差异
早搏的治疗
生理性早搏: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通过去除诱因即可,如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避免喝浓茶咖啡等。对于因精神紧张引起的早搏,可适当进行心理调节,必要时可给予心理疏导。
病理性早搏:需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是冠心病引起的早搏,需要改善心肌缺血,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如果是心肌病引起的早搏,要根据心肌病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对于频发的、有症状的早搏,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房性早搏可选用普罗帕酮等,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但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要权衡药物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房颤的治疗
节律控制:对于有转复窦性心律指征的房颤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转复心律,但药物转复成功率有限。也可通过电复律的方法转复心律,电复律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
心室率控制:对于不适宜转复心律或转复心律失败的房颤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钙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硫卓等)、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等,通过控制心室率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由于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脑卒中。所以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来决定抗凝方案,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而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使用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
总之,早搏和房颤是不同的心律失常,在定义、心电图表现、症状、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临床上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心电图检查等手段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