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括约肌失控致粪便不自主流出,常见原因有肛门直肠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盆底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为粪便不受控排出及伴随肛周皮肤问题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排便训练、盆底肌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情况需关注及相应处理。
常见原因
肛门直肠疾病: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多见于新生儿,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肛门直肠结构异常,从而引起大便失禁。例如,先天性肛门闭锁等情况,胚胎时期泄殖腔分隔异常,使得肛门直肠发育不全,出生后就出现不能控制排便的现象。
肛门直肠损伤:外伤(如车祸、坠落等导致的骨盆骨折、会阴部外伤)、手术损伤(如直肠癌根治术、肛瘘手术等损伤了肛门括约肌或支配括约肌的神经)都可能引起大便失禁。比如直肠癌根治术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可能会切除部分肛门括约肌,术后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广泛受损,肠道功能紊乱,影响排便的控制。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黏液脓血便频繁,同时肠道蠕动和肛门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大便失禁。
神经系统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会影响对排便反射的调控。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脊髓传导通路受损,大脑对肛门括约肌的控制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导致肛门括约肌失控,出现大便失禁。
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影响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功能,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大便失禁。
盆底肌功能障碍: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逐渐松弛,肛门括约肌的支撑和控制功能减弱,容易出现大便失禁。尤其是老年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已经对盆底肌造成一定损伤,加上年龄增长,盆底肌进一步松弛,更易发生大便失禁。
肥胖人群:过度肥胖会增加盆底肌的负担,长期可导致盆底肌功能下降,引起大便失禁。肥胖者腹部压力较大,对肛门直肠的压迫增加,同时盆底肌承受的重力负荷加重,容易出现松弛,影响排便控制。
临床表现
粪便排出不受控制:可表现为间断或持续的粪便不自主流出,轻者可能只是在排气时伴有少量粪便溢出,重者则是大量粪便不自主排出。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为粪便的刺激导致肛周皮肤炎症反应;长期大便失禁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为大便失禁影响了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包括大便失禁的发生时间、频率、诱因,是否有相关疾病史(如肠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史等)、外伤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曾有过骨盆骨折、肠道手术等情况,以及这些情况与大便失禁发生的时间关系。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肛周皮肤情况等;直肠镜检查,观察直肠黏膜是否有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等;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排便控制障碍。
辅助检查:如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可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排粪造影,了解排便过程中直肠、肛管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盆底肌电图检查,判断支配盆底肌的神经功能是否正常等。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排便训练:对于可以配合的患者,进行排便训练,帮助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例如,每天定时让患者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逐渐形成条件反射。
盆底肌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锻炼,如凯格尔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力量。一般每次收缩盆底肌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
药物治疗:针对病因进行药物治疗,如炎症性肠病患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控制肠道炎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控制血糖并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等。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门括约肌修复术、直肠前突修补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大便失禁需要特别关注,可能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有关。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及时就医。如果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需要尽早进行手术矫正。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状况,因为大便失禁可能影响营养吸收。
老年人:老年人大便失禁要注重生活护理,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和皮肤感染。可以使用失禁护理用品,如成人纸尿裤等。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改善盆底肌功能。
女性:女性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盆底肌损伤,从而增加大便失禁的风险。产后要重视盆底肌康复训练,如尽早开始凯格尔运动等,预防大便失禁的发生。如果已经出现大便失禁,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