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鉴别可从病史采集与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方面进行。病史采集需考虑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生活方式;症状表现有心悸、头晕黑矇、胸闷气短等;体格检查包括心率心律、血压检查;辅助检查有心电图(常规、动态)、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电生理检查等,各方面检查相互配合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及病因。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表现鉴别
(一)病史方面
1.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有所差异,儿童时期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律失常较为多见,而中老年人群中,冠心病、心肌病等引起心律失常的情况相对常见。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症状。例如,年轻女性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出现心悸等症状时需警惕相关心律失常;中老年男性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且合并高血压病史,出现心悸、头晕等表现要考虑可能有心律失常。
2.既往病史:有心脏病史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比如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时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病患者本身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更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此外,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异常可影响心脏电活动,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3.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可诱发心律失常。例如,每日大量饮酒的人群比不饮酒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增高;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的人,其心脏电活动容易受到影响,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二)症状表现方面
1.心悸:患者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特点可能不同,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悸往往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心率可很快;而窦性心动过缓时,患者可能感觉心跳偏慢但有规律。
2.头晕、黑矇: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例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脏跳动过缓,心输出量降低,患者容易出现头晕、黑矇等脑缺血表现。
3.胸闷、气短:某些心律失常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出现胸闷、气短症状。如心房颤动时,心房无序颤动,心室率不规则且可能增快,影响心脏射血,患者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
二、体格检查鉴别
(一)心率与心律
1.心率:测量心率可初步判断心律失常类型。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心动过速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心动过缓时心率低于60次/分钟。例如,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率增快,而窦性心动过缓时心率减慢。
2.心律:听诊心律是否规则。规则的心律常见于窦性心律等情况;不规则的心律可见于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规则)、早搏(可闻及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代偿间歇)等心律失常。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听诊时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
(二)血压检查
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血压异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而某些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也可引起血压降低。通过测量血压可以辅助判断心律失常对循环功能的影响程度。
三、辅助检查鉴别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波形,通过分析P波、QRS波群的形态、频率、节律等,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例如,心电图上出现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可诊断为心房颤动;若心电图显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前面无相关P波,则提示室性早搏。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律失常。对于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Holter检查有助于明确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规律及与症状的关系。比如患者偶尔出现心悸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未记录到异常,通过Holter可能发现发作时的心律失常情况。
(二)动态血压监测
对于一些与血压变化相关的心律失常,动态血压监测有一定帮助。例如,某些患者的心律失常可能在血压波动时发作,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同时记录血压和心电图变化,从而明确两者的关系。
(三)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鉴别心律失常的病因。如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可显示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超声能明确心脏结构的畸形情况,这些结构异常可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例如,房间隔缺损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可明确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等情况。
(四)电生理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鉴别,电生理检查是重要手段。通过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特定部位,记录心脏电活动并进行程序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其发生机制和起源部位。例如,对于某些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可以明确是房室结折返性还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