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良性乳腺疾病,与内分泌紊乱相关,中青年女性高发,表现为经前乳房胀痛、可触及结节等,影像学见腺体结构紊乱等,病理增生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乳腺癌是恶性肿瘤,各年龄段可发病,早期多无症状,后期有肿块、皮肤改变等,影像学有相应特征,病理癌细胞有异型性,治疗上乳腺增生靠调整生活方式、轻症状用药物,乳腺癌需手术结合综合治疗。
一、定义与性质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造成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属于生理性改变范畴。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由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现象,是一种恶性病变,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中老年女性多见,但年轻女性也有发病可能。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增生
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疼痛程度和规律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或减轻。可触及乳腺结节或增厚的腺体,结节大小不一、质地韧或呈颗粒状,可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病,双侧者常不对称。疼痛和结节情况会随情绪变化、劳累等因素有波动。例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女性,乳腺增生相关症状可能更明显。
年龄性别因素:中青年女性高发,与这个阶段女性内分泌相对活跃,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有关。男性也可能患乳腺增生,但相对少见,男性乳腺增生往往与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关系更复杂。
乳腺癌
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多通过体检发现乳房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乳房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多为血性)等表现。晚期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转移相关症状。不同年龄阶段乳腺癌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乳腺癌患者肿瘤生长速度相对可能较快,症状出现可能更迅速;中老年患者症状出现相对较隐匿,但恶性程度相关特征也需重视。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区别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
乳腺增生:可见乳腺腺体增厚,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匀,可探及散在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结节边界多不清晰,形态不规则。
乳腺癌:超声下肿块多呈低回声,边界不整、呈毛刺状,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微小钙化灶,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肿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流速增快等。
乳腺X线摄影(钼靶):
乳腺增生:表现为乳腺腺体密度增高,呈片状或结节状影,结构紊乱。
乳腺癌:钼靶下可见肿块影,多为不规则形,边缘有毛刺、分叶,可有细小密集的钙化灶,如泥沙样钙化等,对诊断乳腺癌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发现微小钙化灶有优势,但年轻女性乳腺腺体致密,钼靶检查有时受限。
MRI检查:
乳腺增生:可见乳腺组织信号改变,增生区域呈相对高信号等表现。
乳腺癌:MRI上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流出型等特征,能更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及有无多中心病灶等情况,对乳腺癌的诊断、分期等有重要作用。
病理学检查
乳腺增生:病理下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上皮增生,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等,增生的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排列虽有紊乱但无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病理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癌细胞形态有明显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细胞排列紊乱,可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生长等。通过病理学检查是明确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
四、治疗原则不同
乳腺增生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辛辣、高脂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缓解乳腺增生相关症状。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等症状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逍遥散、乳癖消等中成药,有疏肝理气、软坚散结等作用,但药物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用,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一般不首选药物进行强力干预,以非药物调整为主。
乳腺癌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根据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早期乳腺癌通过手术有较大治愈可能。
综合治疗:术后常需根据病理分期、免疫组化结果等进行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药物;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进行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以最大程度杀灭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身体对治疗的耐受情况不同,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治疗对生育功能等的影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