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致粪便颜色异常,是消化系统出血表现。常见原因有肠道疾病(如痔疮、肛裂、肠息肉、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伴随腹痛、里急后重、腹部肿块等有不同意义;诊断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因疾病而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便血各有注意事项,需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一、便血的定义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黑色,是消化系统出血的表现。
二、常见原因
(一)肠道疾病
1.痔疮:内痔常见便血情况,多在排便后出现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其发生与久坐、便秘等生活方式有关,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女性患病风险无显著绝对差异,但久坐久站人群更易患。
2.肛裂:排便时出现疼痛,随后有鲜血滴出,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较少。常因大便干结等因素引发,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
3.肠息肉:可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不多。儿童及成年人都有发病可能,部分肠息肉有癌变风险,与遗传、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
4.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便血特点可为暗红色,常伴有黏液,还可能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等表现。好发于中老年人,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有家族肿瘤病史等是高危因素。
5.溃疡性结肠炎:多有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易反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相对男性在某些亚型中有一定差异。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除便血外,还会有皮肤瘀点、瘀斑、发热等其他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遗传、接触有害物质等因素有关。
2.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等,可出现便血症状,常伴有发热、腹痛等其他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发病,生活卫生条件差等是易患因素。
三、便血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有腹痛
1.腹痛剧烈:如为青壮年,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便血,要考虑肠套叠等情况;老年人有腹痛伴便血,需警惕肠道血管栓塞等。
2.慢性反复腹痛:溃疡性结肠炎多有慢性反复腹痛伴便血;克罗恩病也可出现腹痛、便血,疼痛特点多样。
(二)伴有里急后重
多提示直肠、乙状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等,患者总有排便不尽感。
(三)伴有腹部肿块
肠道肿瘤时可触及腹部肿块,结合便血等表现要高度怀疑肠道肿瘤性病变。
四、便血的诊断检查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肛门局部情况,如有无痔疮、肛裂等,还会进行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有无肿块等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及血小板情况等。
2.凝血功能检查:排查血液系统凝血异常导致便血的可能。
3.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出血部位等。
(三)内镜检查
1.结肠镜: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肠道内的息肉、肿瘤、溃疡等病变,是诊断肠道疾病引起便血的重要手段,适用于各年龄段有便血且怀疑肠道病变者。
2.胃镜: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便血,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成年人适用较多。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CT: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的转移情况、肠道外病变等,可辅助诊断。
2.钡剂灌肠造影:对肠道病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对结肠病变的诊断有帮助,不同年龄段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五、便血的治疗原则(仅提及相关疾病对应可能涉及的治疗方向,不涉及具体用药等指导)
(一)痔疮
轻度痔疮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等缓解;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二)肛裂
保持大便软化,局部坐浴等可促进愈合,严重肛裂可能需手术。
(三)肠息肉
一般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四)肠道肿瘤
多需手术治疗,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五)溃疡性结肠炎
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炎症,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等,严重者可能需手术。
(六)全身性疾病
针对血液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血液科相关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便血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便血需警惕肠息肉、肛裂等情况,儿童肛裂多因大便干结引起,要注意调整儿童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排便及便血情况。
(二)老年人
老年人便血要高度重视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便血可能掩盖其他严重病情,需及时进行全面检查,如结肠镜等,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治疗,同时要考虑老年人身体状况对检查和治疗的耐受性。
(三)孕妇
孕妇便血要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如痔疮导致的便血,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多吃蔬菜水果、适当活动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处理,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需要兼顾胎儿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