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便血可由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及其他因素引起。消化道疾病中痔疮便血鲜红、肛裂伴剧痛、直肠息肉无痛鲜红、直肠癌暗红混黏液脓液、溃疡性结肠炎为黏液脓血便;上消化道疾病中胃溃疡少量隐血、大量黑便呕血且疼痛有节律,十二指肠溃疡少量隐血、大量黑便呕血且空腹痛;全身性疾病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其他部位出血,白血病有贫血发热等,血友病有家族遗传史及反复出血;其他因素有饮食刺激和药物损伤可致便血。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痔疮
发病情况:是引起大便便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通常在排便后点滴而出,有的患者大便表面会附有鲜血,严重时可能出现喷射状出血。一般没有疼痛,但当内痔脱出嵌顿、感染或血栓形成时会有疼痛。
相关因素: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易诱发痔疮。比如长期久坐的人群,盆腔血液回流不畅,肛门周围静脉丛瘀血,容易导致痔疮发作。
(二)肛裂
发病情况:多见于青中年人,儿童也可发生。
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量一般较少,便血时常伴有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有短暂缓解,之后又会出现长时间的肛门疼痛。
相关因素:主要与便秘有关,干结的大便难以排出,排便时用力过度导致肛管皮肤裂开。
(三)直肠息肉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儿童和青壮年多见。
便血特点:便血颜色鲜红,无痛,息肉较小的时候一般不脱出肛门,息肉较大时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直肠低位息肉在排便后可能会脱出肛外,呈鲜红色圆球状。
相关因素:可能与遗传、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四)直肠癌
发病情况: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便血特点:便血颜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可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等,还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相关因素:与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患直肠癌的风险极高)、直肠慢性炎症等有关。
(五)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情况:多见于20-40岁人群,病程较长,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便血特点:便血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泻、腹痛,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
相关因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肠道微生物环境等有关。
二、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胃溃疡
发病情况: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
便血特点: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出血量大时可出现黑便,也可能伴有呕血,同时有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多在进食后疼痛,空腹时缓解。
相关因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
(二)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情况:多见于青壮年。
便血特点:少量出血时大便隐血阳性,出血量大时出现黑便,也可伴有呕血,上腹部疼痛特点为空腹痛,疼痛在进食后缓解,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相关因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此外,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能诱发。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情况: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儿童多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人也有免疫性和继发性等类型。
便血特点:除了大便便血外,还会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相关因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由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
(二)白血病
发病情况: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便血特点: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同时有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还可能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相关因素:与遗传因素、化学因素(如长期接触苯等有机溶剂)、放射因素等有关。
(三)血友病
发病情况: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男性。
便血特点:有家族遗传史,自幼有出血倾向,除大便便血外,有关节出血、肌肉血肿等表现,出血症状会反复出现。
相关因素:由遗传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缺乏引起,例如血友病A是由于凝血因子Ⅷ缺乏所致。
四、其他因素
(一)饮食因素
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引起黏膜损伤出血,出现大便便血。例如大量食用辣椒后,有些人会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
(二)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能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出血,导致大便便血。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儿童应避免使用此类可能损伤胃肠道的药物,若有需要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