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小溃疡,好发于肛管后正中部位,有典型周期性疼痛、少量便血,多因便秘等致肛管皮肤受损,可通过肛门视诊等诊断,非手术或手术治疗;痔疮是直肠下端等静脉丛淤血等形成的静脉团,分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好发截石位3、7、11点,外痔可在任何部位,内痔有便血等,外痔有肿胀疼痛等,多因久坐久立等致静脉丛淤血,可通过肛门视诊等诊断,非手术或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好发于肛管后正中部位,女性略多于男性。
痔疮:是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的静脉丛在齿状线附近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外痔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二、症状表现
(一)疼痛
肛裂: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由于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即出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可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收缩痉挛,再次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此为肛裂疼痛的周期性。
痔疮:一般内痔无疼痛,仅在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才出现疼痛。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疼痛。
(二)出血
肛裂:便血特点为便纸上少量鲜血或排便时滴血,出血量一般较少。
痔疮:内痔常见症状为便血,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便血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外痔一般无便血。
(三)肿物脱出
肛裂:一般无肿物脱出,除非是陈旧性肛裂伴有前哨痔等情况,但前哨痔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肛缘皮肤增生,并非真正的肿物脱出。
痔疮: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外痔一般不会脱出肛门外,但若发生血栓性外痔等情况,可在肛缘看到暗紫色肿物。
三、发病原因
(一)肛裂
便秘:长期便秘使粪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容易损伤肛管皮肤,是肛裂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肛裂的发病风险。
肛管狭窄: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肛门手术等导致肛管狭窄,使肛管皮肤容易受损而形成肛裂。
外伤:肛门部位的外伤,如异物损伤、性生活损伤等,也可引起肛裂。
(二)痔疮
久坐久立:长期久坐久立,影响盆腔及肛周血液循环,使静脉丛淤血扩张,易诱发痔疮。例如,一些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时间坐着工作,患痔疮的几率相对较高。
妊娠:女性妊娠期间,腹腔压力增大,影响直肠静脉回流,容易引发痔疮。
便秘与腹泻:长期便秘或腹泻可刺激直肠肛门部位,使直肠静脉丛充血,增加痔疮发病风险。
四、诊断方法
(一)肛裂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肛门视诊,可直接看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溃疡,表现为梭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创面。
直肠指诊:一般肛裂患者不宜进行直肠指诊,以免加重疼痛,但对于一些怀疑有肛管狭窄等情况的患者,可谨慎进行直肠指诊。
(二)痔疮
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肿物脱出、外痔的形态等。内痔一般在排便后可看到肛门内的肿物脱出。
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同时触摸内痔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直肠下端及肛管内的情况,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量及有无出血等情况,也可发现肛裂等其他病变。
五、治疗原则
(一)肛裂
非手术治疗:对于急性肛裂,可采用坐浴(如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使用缓泻剂)等方法,促进肛裂愈合。例如,每天用温水坐浴1-2次,每次15-20分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对于慢性肛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等。
(二)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Ⅰ、Ⅱ度内痔,包括坐浴、局部用药(如痔疮膏、痔疮栓等)、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的黏膜下静脉丛周围,使痔核硬化萎缩)等。例如,使用痔疮膏涂抹于肛门局部,可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Ⅲ、Ⅳ度内痔,外痔较大且经常发炎疼痛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肛裂和痔疮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肛裂多与便秘有关,需注意调整饮食;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女性妊娠期间患痔疮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影响胎儿等。总之,对于肛裂和痔疮的区别,需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便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