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心肌梗塞在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心绞痛发作诱因、部位、性质等有特点,心肌梗塞更剧烈持久;心电图表现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有别;年龄性别影响各有特点,不良生活方式和病史是重要影响因素。
一、临床表现特点
心绞痛:
发作诱因: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例如,一位45岁男性,平时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在快走登山时出现心前区疼痛,停止活动后可缓解。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前内侧,范围有手掌大小,界限不很清楚。
疼痛性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
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
心肌梗塞:
发作诱因:多无明显诱因,常在安静时发生,部分可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起时也易发生。例如,一位60岁男性,清晨起床后突发心前区剧烈疼痛。
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范围更广泛,可波及大部分心前区,甚至放射至左上肢、颈部、背部等,疼痛位置不很局限。
疼痛性质:疼痛更为剧烈,呈压榨性、窒息性剧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
持续时间: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甚至更长。
缓解方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二、心电图表现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发作缓解后,ST-T改变可恢复。例如,一位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心电图显示V2-V5导联ST段压低0.2mV,T波倒置,发作停止后30分钟复查,ST-T改变恢复正常。
心肌梗塞:
超急性期: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高大的T波,随后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数小时后,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随后数天至两周左右,ST段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倒置由浅变深,呈对称性倒置。
亚急性期:数周后,T波由深倒置逐渐变浅,ST段恢复正常。
陈旧期:数周数月后,ST-T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残留坏死型Q波。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绞痛: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升高幅度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例如,CK-MB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cTn升高也多在正常参考值高限的2倍以内。
心肌梗塞:
CK-MB:发病3-4小时开始升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其升高程度能较准确反映梗死范围,峰值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
肌钙蛋白: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在发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恢复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恢复正常,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重要指标。
四、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年龄:
心绞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心绞痛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例如,50-60岁年龄段是心绞痛的高发年龄段。
心肌梗塞: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左右达到高峰,随着年龄增加,心肌梗塞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受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加速。
性别:
心绞痛:绝经前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这与女性体内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护作用减弱。
心肌梗塞:发病前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发病时间平均比男性晚10年左右,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因素有关。
五、生活方式与病史的影响
生活方式:
心绞痛:有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绞痛。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绞痛发病风险;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引起血管狭窄,诱发心绞痛。
心肌梗塞:同样,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促进血栓形成;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易引发心肌梗塞。
病史:
心绞痛: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损伤血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心绞痛发病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概率较高,且更容易发生心绞痛。
心肌梗塞: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塞的风险较高;有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往往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重,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