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直接接触刺激性物质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包括化学性、物理性刺激物及个体易感性,临床表现有皮肤红斑、肿胀、瘙痒疼痛等,不同部位表现不同,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需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鉴别,治疗要避免接触刺激物并局部对症治疗,预防需加强防护和皮肤护理。
一、病因
1.刺激性物质种类
化学性刺激物:强酸、强碱等强刺激性化学物质可直接损伤皮肤。例如高浓度的硫酸溅到皮肤上,会迅速破坏皮肤组织细胞,导致炎症发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洗洁精、洗衣粉等,长期频繁接触也可能引起刺激。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接触这类刺激性物质更容易引发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如果儿童在玩耍时接触到浓度较高的清洁剂,就可能出现皮肤红斑、肿胀等症状。
物理性刺激物:长期摩擦、压迫,如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局部皮肤反复受到摩擦,可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高温、寒冷等物理因素也可成为刺激源,寒冷天气中皮肤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皮肤的防御能力下降,接触到一些轻微刺激也可能发病。老年人皮肤本身相对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在寒冷环境中更易受物理因素刺激而发生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2.个体易感性
不同个体对刺激物的耐受程度不同。有些人皮肤屏障功能较好,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刺激;而有些人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如患有特应性皮炎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因接触刺激性物质而引发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女性由于皮肤相对较薄,在接触一些日常用品时,如化妆品中的某些刺激性成分,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二、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
红斑:接触刺激物后,接触部位首先出现红斑,颜色可从淡红色到鲜红色不等。红斑的范围与接触刺激物的面积大致相符。例如手部接触了刺激性清洁剂,手部接触区域会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
肿胀:红斑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严重时可形成水疱、大疱。如果是强酸强碱接触,可能会迅速出现水疱甚至坏死。儿童皮肤较嫩,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
瘙痒、疼痛:患者通常会感到接触部位瘙痒或疼痛,瘙痒程度因人而异,疼痛则与刺激物的强度相关,强刺激物接触后疼痛往往较剧烈。老年人对疼痛和瘙痒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但皮肤损伤可能并不轻。
2.不同部位表现
手部: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因为手部经常接触各种物质。表现为手部皮肤干燥、脱屑、红斑、肿胀等。长期从事手工劳动或接触化学物质的人群,如厨师、机械工人等,手部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较高。
面部:接触化妆品、染发剂等物质后可发病,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严重时可累及眼睑等部位。女性使用化妆品较多,面部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在女性中相对常见。
足部: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脚部出汗多,加上接触鞋子材料等刺激物,可出现足部红斑、水疱、糜烂等。运动员等长期行走或运动的人群,足部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风险较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包括接触刺激物的种类、时间、频率等。例如患者是否近期接触过新的洗涤剂、护肤品等。
体格检查:观察接触部位的皮肤表现,如红斑、肿胀、水疱等情况。
斑贴试验:对于一些不确定接触物的情况,可进行斑贴试验,将可疑刺激物贴敷于皮肤,观察一定时间后判断是否为致敏物质。但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一般斑贴试验阳性反应出现较快,且与接触物的刺激性直接相关。
2.鉴别诊断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迟发型变态反应,有一定潜伏期,初次接触后不立即发病,再次接触后才发病,皮疹多有对称性,而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一般是接触后立即或短时间内发病,皮疹与接触部位一致,边界清楚。
刺激性接触性湿疹: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主要由原发性刺激引起,变应性成分较少,而刺激性接触性湿疹可能有一定的变态反应参与,但本质上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是直接刺激导致。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避免接触刺激物:首先要让患者脱离接触刺激物的环境,这是治疗的关键。例如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化妆品,更换为温和的护肤品。
局部治疗:根据皮肤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如果有红斑、肿胀,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收敛止痒;如果出现水疱、渗出,可使用3%硼酸溶液湿敷;如果有糜烂、结痂,可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2.预防
加强防护:在接触可能有刺激性的物质时,如接触清洁剂、化学试剂等,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工作环境中要做好防护措施,如工厂工人接触化学物质时要穿戴好防护服、手套等。儿童在玩耍时,家长要注意避免其接触危险的化学物质,选择适合儿童的温和用品。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老年人要注意保持皮肤滋润,选择滋润型的护肤品,因为老年人皮肤水分流失较多,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女性在选择化妆品时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且避免频繁更换化妆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