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危象需进行多方面检查。一般检查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多次测不同肢体血压等)和一般体格检查(查心、肺、腹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了解感染情况)、血生化检查(含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影像学检查有超声检查(心脏超声评心脏结构功能、腹部超声看肾动脉)和CT或MRI检查(头部检查排脑血管意外);特殊检查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波动规律)和血浆RAAS检查(判断是否与该系统异常相关)。
一、一般检查
1.生命体征监测
血压测量是关键,要多次测量不同肢体血压,因为高血压危象时血压通常显著升高,收缩压可高达200mmHg以上,舒张压也明显升高,通过准确测量血压能明确高血压危象的严重程度。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大小的血压袖带,以保证测量准确,不同年龄段儿童血压袖带宽度有相应标准,如学龄前儿童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1/2-2/3等。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血管弹性等因素可能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需反复确认。
同时监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高血压危象可能伴随心率加快、呼吸频率改变等情况,心率变化可以反映交感神经兴奋程度等情况,呼吸改变可能与患者的氧合状态等相关。
2.一般体格检查
检查心、肺、腹部等情况,心脏方面可能发现心界扩大、心脏杂音等,提示可能存在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并发症;肺部检查可能发现肺部啰音等,提示有肺水肿等可能;腹部检查可能触及肾动脉狭窄相关的腹部血管杂音等。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腹部检查更要细致,因为肾动脉狭窄是引起高血压危象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等情况,感染可能是高血压危象的诱发因素之一。例如,当存在肺部感染等情况时,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引起高血压危象。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检查能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性疾病参与高血压危象的发生发展;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感染,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变化能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2.血生化检查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高血压危象可导致肾功能损害,通过肾功能检查可以明确患者肾脏功能状态。例如,血清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尿素氮升高也可能反映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肾功能检查尤为重要,能评估高血压危象对肾脏的影响程度。
电解质检查:主要包括血钾、血钠等。电解质紊乱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也可能在高血压危象时出现异常。例如,低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在高血压危象患者中需要监测血钾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长期服用利尿剂等药物的患者,电解质检查更具必要性,因为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
血糖检查:血糖异常也可能与高血压危象相关,高血糖可能加重血管损伤等情况。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糖监测尤为重要,能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状态。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肥厚情况、射血分数等。高血压危象长期存在可导致左心室肥厚,通过心脏超声能准确测量左心室壁厚度等指标,了解心脏受累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是否与高血压危象相关;老年患者心脏超声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病等基础心脏疾病导致的高血压危象。
腹部超声:对于怀疑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危象,腹部超声可以观察肾动脉情况,如肾动脉主干及分支的管径、血流情况等。但腹部超声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有一定局限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CT或MRI检查
头部CT或MRI:当高血压危象患者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头部CT或MRI检查可以排除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情况。因为高血压危象可能并发脑血管病变,通过头部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脑部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例如,发现脑出血时需要紧急处理,而脑梗死则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更要警惕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头部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排查手段。
四、特殊检查
1.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可以连续监测患者24小时的血压变化,了解血压的波动规律,对于判断高血压危象的类型(如持续性高血压危象、波动性高血压危象等)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全面地反映血压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例如,通过监测可以发现患者在某些时间段血压显著升高,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对于儿童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测量方式,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2.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检查
测定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指标,有助于判断高血压危象是否与RAAS系统异常相关。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会出现醛固酮升高、肾素活性降低等情况,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病因。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或怀疑内分泌性高血压的患者,RAAS检查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老年患者如果怀疑内分泌因素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该检查能帮助明确诊断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