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包括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增高、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和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激动、传导阻滞);按原理分为冲动形成异常所致(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和冲动传导异常所致(生理性传导阻滞、病理性传导阻滞);按心率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不同人群心律失常情况和表现不同,需综合个体情况诊断治疗并避免诱发因素。
一、心律失常的机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冲动形成异常
自律性增高: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当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发生改变时可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在病理状态下,如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发生变化,可使窦房结、心房、心室等部位的自律性增高。以窦房结为例,当血钾浓度降低时,窦房结细胞的舒张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或复极完毕后发生的膜电位的振荡性波动。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后除极和晚后除极。早后除极多发生在2、3相复极过程中,与复极延长有关,常见于低血钾、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等)影响等情况;晚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是细胞内钙超载触发的短暂内向电流所引起,多见于心肌缺血、心力衰竭、某些强心苷类药物过量等情况。触发活动是指由后除极电位触发的异常冲动发放,可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儿茶酚胺增多时,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可导致晚后除极,从而引发触发活动导致的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激动:是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机制。折返是指冲动沿一条路径传出后,又可沿另一条路径返回而再次激动原已兴奋过的心肌。典型的折返发生需要三个条件:存在解剖学或功能学上的双向传导阻滞区;两条传导路径的传导速度不同;传导缓慢的路径有足够长的不应期。例如,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就是由于房室结存在两条传导性能不同的路径,一条传导速度快但不应期长,另一条传导速度慢但不应期短,当一个适时的早搏传入时,可在两条路径中发生不同的传导和不应期变化,从而形成折返,导致心动过速发作。
传导阻滞:可发生在心脏的任何部位,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等。传导阻滞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细胞的不应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等原因导致冲动不能正常通过心脏传导系统。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病变部位的心肌细胞受损,可导致局部传导阻滞,如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机械收缩功能。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如下:
按心律失常发生的原理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多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情况)、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见于运动员、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甲减等情况)、窦性停搏(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发放冲动)、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阻滞)等。
异位心律:分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和被动性异位心律。主动性异位心律包括过早搏动(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扑动和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被动性异位心律包括逸搏(房性逸搏、房室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和逸搏心律(房性逸搏心律、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多见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传导障碍时,逸搏和逸搏心律作为一种保护性机制,可维持心脏的基本泵血功能。
冲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生理性传导阻滞:如干扰及房室分离,干扰是指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一个冲动到达时,心脏某一部分正处于不应期而不能激动,从而发生传导中断;房室分离是指心房和心室分别由不同的起搏点控制,常见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
病理性传导阻滞: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等),病理性传导阻滞多由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
按心率快慢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各种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等。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的排血量急剧下降,严重时可引起休克、晕厥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
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使心脏的输出量减少,导致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更容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女性在围绝经期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些心律失常的情况;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对于不同人群的心律失常,需要综合考虑其个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注意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