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年人卧床褥疮,需先评估分期,包括创面大小、深度等及按国际标准分期;一般治疗有体位管理(定时翻身、调整姿势)和创面清洁(生理盐水冲洗、消毒);局部治疗有水胶体、藻酸盐等敷料应用及负压创面治疗;全身支持需营养支持(评估干预)和抗感染治疗(判断措施);特殊人群要考虑皮肤特点和合并症影响并针对性应对。
一、创面评估与分期
1.评估内容:首先要对褥疮创面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创面的大小、深度、潜行情况、感染状况等。通过观察创面的颜色(如红色代表新鲜肉芽组织,黄色可能提示有分泌物,黑色为坏死组织等)、气味等来判断创面的严重程度。例如,创面大小可使用尺子测量长、宽、深;潜行情况需用探针探查周围皮肤与创面底部的关系。
2.分期依据:根据褥疮的国际分期标准,1期表现为局部皮肤完整但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引起;2期是部分皮层缺失,表现为真皮层部分缺损,创面呈现浅粉红色,可有渗液;3期为全层皮肤缺失,累及皮下组织但未穿透筋膜,创面可见皮下脂肪;4期是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暴露等情况。
二、一般治疗措施
1.体位管理
定时翻身:对于老年人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是预防和治疗褥疮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使用翻身垫、气垫床等辅助工具。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进一步损伤皮肤。例如,使用气垫床可以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减轻身体局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调整体位姿势:除了翻身,还可以调整患者的体位姿势,如将床头抬高角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超过30°),防止身体下滑导致骶尾部等部位受压加重。对于不同部位的褥疮,可采用相应的体位来减轻受压,如足跟部褥疮可将足部保持功能位,避免悬空或受压。
2.创面清洁
生理盐水冲洗: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褥疮创面进行冲洗,目的是清除创面表面的污染物、分泌物等。生理盐水冲洗可以保持创面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一般每天可根据创面情况冲洗1-2次。
消毒处理:对于清洁后的创面,可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等进行消毒。碘伏消毒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创面刺激性相对较小。消毒时要注意从创面中心向外周涂抹,避免将外周的污染物带到创面中心。
三、局部治疗方法
1.湿性敷料应用
水胶体敷料:水胶体敷料适用于浅度褥疮创面,它可以吸收创面渗液,形成湿性环境,有利于创面愈合。水胶体敷料中的成分能促进创面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加速肉芽组织生长。例如,对于2期褥疮,将水胶体敷料剪裁合适后覆盖在创面上,可保持创面湿润,促进愈合。
藻酸盐敷料:藻酸盐敷料对于有中度到重度渗出的褥疮创面较为适用。藻酸盐敷料具有较强的吸收渗液能力,并且可以与创面渗液形成凝胶,创造湿性愈合环境。它还能提供一定的机械保护,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和上皮细胞的迁移。
2.负压创面治疗(VAC)
原理及适用情况:负压创面治疗是通过在创面上放置负压敷料,利用负压吸引原理,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加速创面愈合。适用于3期、4期等较深的褥疮创面,以及伴有较多渗液、感染风险较高的创面。例如,对于深度褥疮创面,使用VAC治疗可以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渗液,刺激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但在应用VAC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创面反应和生命体征等情况。
四、全身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
营养评估:老年人卧床褥疮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问题,首先要进行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血清蛋白水平(如白蛋白等)、饮食摄入情况等。例如,通过检测血清白蛋白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一般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提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如果患者饮食摄入不足,可考虑肠内营养支持,如口服营养补充剂或鼻饲营养。蛋白质是创面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充足的热量可以保证身体的基本代谢需求,维生素有助于维持皮肤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例如,蛋白质摄入量可根据患者情况每天补充1.2-1.5g/kg体重。
2.抗感染治疗
感染判断:密切观察褥疮创面是否有感染迹象,如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红肿加重、发热等全身症状时,要考虑感染可能。可通过创面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检查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抗感染措施:如果是轻度感染,可局部使用抗感染药物;对于严重感染或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全身应用抗生素。例如,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果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考虑使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但要注意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调整剂量。
五、特殊人群(老年人)的特别注意事项
1.皮肤特点考虑:老年人皮肤变薄、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功能减退,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轻柔操作。例如,在翻身、清洁创面等操作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造成新的皮肤损伤。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湿润,可适当使用皮肤保护剂,但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
2.合并症影响及应对: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褥疮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影响创面愈合。需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翻身等操作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因体位变化过大引起心血管意外。例如,翻身前后要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调整操作或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