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哺乳期多因乳汁淤积伴细菌感染,非哺乳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原则各异;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失控的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相应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方法,不同特殊人群患乳腺炎或乳腺癌有不同情况需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乳腺炎
定义: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主要因乳汁淤积伴细菌感染引起;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导管上皮异常、微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发病机制:哺乳期乳腺炎时,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侵入乳腺,或因乳汁排出不畅导致乳汁淤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引发炎症反应,主要病理表现为乳腺组织的红肿、热痛、化脓等。非哺乳期乳腺炎中,自身免疫因素可能导致乳腺组织出现免疫性炎症反应,导管上皮异常可引起导管内物质积聚,进而引发炎症。
乳腺癌
定义: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基因等)、激素水平(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异常等)、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等。正常乳腺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紊乱,不断增殖形成肿瘤,可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
二、临床表现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房胀痛、局部皮温升高、压痛,可触及边界不清的硬块,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炎症部位可形成脓肿,表现为乳房搏动性疼痛、局部皮肤红肿明显、有波动感,脓肿破溃后可出现流脓等表现。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出现乳房肿块,肿块可位于乳晕周围或乳腺实质内,质地较硬,与皮肤可有粘连,可有乳房疼痛、乳头溢液(可为浆液性、血性等)等表现,病情反复,病程较长。
乳腺癌
早期乳腺癌可无明显症状,常通过体检或筛查发现乳腺肿块,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阻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水肿);乳头乳晕改变,如乳头凹陷、乳头溢血等;腋窝或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晚期乳腺癌可出现远处转移相关症状,如骨转移可引起骨痛,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三、检查方法
乳腺炎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哺乳期乳腺炎的常用检查方法,可发现乳腺内的炎性肿块、脓肿等,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脓肿形成时可见液性暗区;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检查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导管扩张等情况。钼靶X线检查对哺乳期乳腺炎价值有限,因哺乳期乳腺组织致密,而非哺乳期乳腺炎钼靶检查可发现乳腺内的密度增高影、钙化等情况,但不如超声敏感。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等,协助明确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因素。
乳腺癌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乳腺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可疑病变;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大小、血流等情况,对鉴别肿块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于多中心、多病灶及乳腺深部病变的检测有优势。
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
四、治疗原则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早期未形成脓肿时,主要治疗措施为排空乳汁,可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法,同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类等(需注意药物对哺乳期婴儿的影响),局部可进行热敷等缓解症状;形成脓肿后,需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引流脓液,促进炎症消退。
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较为复杂,根据病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免疫抑制剂等,需谨慎使用,注意药物副作用)、手术治疗等,手术方式包括肿块切除术等,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维持患者的免疫状态等。
乳腺癌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术等)、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化疗可杀灭全身可能存在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放疗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等;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靶向治疗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如HER-2阳性乳腺癌可使用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
五、特殊人群情况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乳腺炎对哺乳期女性影响较大,需特别注意乳头的清洁卫生,避免乳头损伤,一旦发生乳腺炎,应积极排空乳汁,及时就医治疗,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同时,要关注自身心理状态,因为乳腺炎的治疗过程可能较长,心理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病情恢复。
老年女性:乳腺癌在老年女性中也较为常见,老年乳腺癌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适合患者身体状况的治疗方案。对于乳腺炎,老年女性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对少见,但也需重视,其治疗同样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等。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患乳腺炎时,需注意与乳腺癌进行鉴别诊断,因为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在治疗哺乳期乳腺炎时,要考虑到年轻女性可能对哺乳的重视程度,积极帮助其解决乳汁淤积等问题,以最大程度保留哺乳功能。对于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除了考虑疾病本身的治疗外,还需关注其生育需求等心理社会因素,给予心理支持和相应的生育相关咨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