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术后护理需从饮食、病情观察、活动休息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饮食上术后早期逐步恢复,中期过渡到半流质,后期渐复正常;病情观察包括一般状况和腹部情况;活动休息要保证休息并逐步增加活动量;婴幼儿要重卫生和饮食谨慎,年长儿需关注心理和合理安排活动学习。
一、饮食方面
1.术后早期:
一般肠套叠术后需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步恢复饮食。若为婴幼儿,肠道功能恢复后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观察无不适后可逐渐过渡到母乳或配方奶。对于儿童,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待肠道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少量饮水,如无呕吐等不适,可逐渐增加饮水量,然后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等,流质饮食时间一般持续1-2天,要保证营养的基本供给且易于消化。这是因为术后肠道需要时间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过早进食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饮食过渡速度不同,婴幼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要谨慎,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例如,1岁以内的婴儿术后流质饮食量每次可从10-20ml开始,逐渐增加到50-100ml。
2.术后中期:
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半流质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可加入适量的蔬菜泥、水果泥(需过滤后)等,但要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儿童来说,半流质饮食的量可以根据其食欲和恢复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每天可安排3-4餐。这是因为半流质饮食比流质饮食更能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同时有助于肠道进一步适应消化过程。
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在半流质饮食阶段可以适当增加食物的种类,但仍要以易消化为主。比如,可将面条煮得更软烂一些,粥里可以加入碎肉(需充分煮熟)等,但要注意观察孩子进食后的反应,如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等情况。
3.术后后期:
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正常饮食应包含谷类、蛋白质类(如瘦肉、鱼类、蛋类等)、蔬菜和水果等,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一般在术后1-2周左右可以基本恢复正常饮食,但对于存在基础疾病或恢复较慢的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例如,对于有慢性病史的儿童,在恢复正常饮食时更要谨慎,要根据其身体的耐受情况逐步添加食物。
二、病情观察方面
1.一般状况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包括意识、面色、表情等。如果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烦躁不安,可能提示存在不适或并发症。对于婴幼儿,要观察其是否哭闹不止,因为术后疼痛或其他不适可能会通过哭闹表现出来。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可能表现为反应低下,而较大的儿童可能会明确表达身体的不适。
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虽然一般术后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吸收热),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过高,要警惕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体温变化可能不太明显,更需要密切关注其整体的状态来间接判断是否有异常。
2.腹部情况观察:
观察腹部有无腹胀、腹痛的表现。腹胀可通过观察腹部外形来判断,如腹部是否膨隆。腹痛可以通过患儿的表现来推测,如是否频繁哭闹、用手触摸腹部等。如果发现患儿腹胀进行性加重或腹痛剧烈,要及时告知医生,因为这可能提示肠道出现了梗阻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腹胀和腹痛的表现形式差异较大,例如新生儿腹胀可能表现为腹壁紧张,而儿童可能会用语言表达腹痛的部位和程度。
观察切口情况,包括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有无红肿、异常隆起等。保持切口清洁干燥,若发现切口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防止感染。对于婴幼儿,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切口周围的护理,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切口。
三、活动与休息方面
1.休息:
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术后患儿身体较为虚弱,需要足够的睡眠来促进身体恢复。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室内温度适宜、光线柔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休息时间不同,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20小时左右,婴幼儿也需要12-16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一般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要注意避免过度打扰患儿休息,让其身体得到充分的修复。
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如定时入睡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在睡眠中的呼吸、面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活动:
术后早期要限制患儿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可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例如,术后1-2天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适当进行翻身等轻微活动。随着恢复情况的好转,可在家长的陪同下逐渐增加室内活动,如在床边短距离走动等。但要注意避免患儿剧烈哭闹、奔跑、跳跃等,防止引起腹压增加,影响肠道恢复。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在允许活动后要鼓励其适当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比如,可先从每天短时间的散步开始,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但要避免进行可能会导致腹部受伤或腹压突然变化的活动。同时,要根据患儿的体力和恢复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活动安排。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术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尤其注意卫生,如勤洗手、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等。同时,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防止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另外,婴幼儿术后可能对疼痛的表达不明确,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例如,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在术后饮食过渡时,每次喂奶量的增加要非常缓慢,观察24小时内有无呕吐、腹泻等情况再进行下一步的饮食调整。
2.儿童(年长儿):
年长儿可能会因为担心疾病影响学习等而产生心理压力,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在活动安排上,要根据其身体恢复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活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教育年长儿在恢复期间注意自身的护理,如保持切口清洁、遵循饮食要求等。
比如,对于10岁以上的儿童,在术后可以适当参与一些轻松的学习活动,但要避免长时间伏案学习,防止影响身体恢复。并且要引导儿童正确认识疾病和术后恢复的过程,减轻其心理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