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肌损害是由多种致病因素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常见感染、中毒等因素,有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及典型相关症状,可通过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针对病因及营养心肌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预防感染、避免中毒、定期体检等预防。
一、定义
儿童心肌损害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儿童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肌细胞受损后,其相关的生化指标会发生改变,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二、常见致病因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儿童心肌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坏死等病变。例如,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较为常见,患儿多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前驱感染症状,随后可能出现心肌损害相关表现。
细菌、支原体等感染:某些细菌(如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风湿热可累及心肌,支原体感染也可能对心肌产生一定影响,但相对病毒感染来说,不是最主要的常见原因。
2.其他因素
中毒:如某些药物中毒(如化疗药物、某些抗生素等)、毒物中毒(如重金属中毒等),可损伤心肌细胞。
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钾等代谢紊乱情况,可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心肌损害。例如,严重低血糖时,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可出现心肌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引发心肌损害。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心肌病相关基因缺陷可导致儿童从幼年起就出现心肌损害,但相对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
部分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仅在体检做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时发现异常。
有些患儿可能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可能与儿童的一般身体状况不佳相混淆。
2.典型心肌损害相关症状
心悸:患儿可能自觉心跳加快、心慌等,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能够表述清楚,年幼患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等。
胸闷:感觉胸部发闷,呼吸不畅等。
胸痛: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但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疼痛程度也轻重不一。
呼吸困难:严重心肌损害时,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受限,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气促等,婴幼儿可能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四、辅助检查
1.心肌酶谱检查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特异性较高的酶学指标,心肌损害时,血液中CK-MB水平可升高。正常儿童血清CK-MB水平有一定参考范围,当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时,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细胞受损。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升高也可见于心肌损害,但特异性相对较差,因为其他组织如肝脏等受损时也可能升高,不过其同工酶LDH1升高对心肌损害有一定提示意义。
肌钙蛋白:包括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心肌损害较为特异和敏感的指标。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可释放进入血液,血液中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对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较高。
2.心电图检查
可出现多种异常表现,如ST-T改变(ST段压低、抬高,T波低平、倒置等)、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的心肌损害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心电图特征,通过心电图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情况,辅助诊断心肌损害。
3.心脏超声检查
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肌损害时,可能出现心肌厚度改变、心肌运动异常、心脏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例如,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肌运动减弱、心室壁运动不协调等,有助于判断心肌损害的程度和范围。
五、诊断
主要依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首先详细询问患儿的感染史、中毒史、家族史等,结合患儿出现的相关症状,再结合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例如,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同时心肌酶谱中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有ST-T改变等,可考虑儿童心肌损害的诊断。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让患儿充分休息,减少心脏负担,有利于心肌细胞的修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对于婴幼儿,要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心脏负荷的情况。
饮食:给予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支持心肌细胞的修复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2.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害,可根据情况适当使用抗病毒药物,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细菌感染相关的心肌损害,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中毒因素引起,需尽快脱离中毒环境,进行相应的解毒等处理。
3.营养心肌治疗
可使用一些营养心肌的药物,如维生素C、辅酶Q10等。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辅酶Q10参与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助于改善心肌细胞的功能。
七、预后
儿童心肌损害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果能够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心肌细胞可逐渐修复,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严重,心肌损害范围大,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遗留心肌纤维化等后遗症,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可能发展为慢性心肌病等,预后相对较差。年龄较小的患儿、病情较重的患儿预后相对更需密切关注。
八、预防措施
1.预防感染
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按时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肠道病毒疫苗等,可预防相关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损害。
对于有链球菌感染风险的情况,如反复扁桃体炎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预防,减少风湿热的发生,从而降低风湿热累及心肌的风险。
2.避免中毒
妥善保管药物、毒物等,避免儿童接触。家中的化学物品要放置在儿童不易拿到的地方。在给儿童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避免滥用药物导致中毒性心肌损害。
3.定期体检
定期带儿童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损害等异常情况,及时干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