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如冠心病致心肌缺血、心肌病致心肌改变及心脏传导系统异常)、遗传因素(编码离子通道等蛋白的基因突变)、代谢与电解质紊乱(低钾或高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药物因素(抗心律失常及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当引发)、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过度饮酒、吸烟、劳累紧张、寒冷刺激等)及其他因素(感染、老年因素等),其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临床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一、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导致心律失常
(一)心肌病变
1.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研究表明,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使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钾、钠、钙等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和传导,进而诱发早搏、心动过速等多种心律失常。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肥厚。肥厚的心肌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纤维化等改变,影响心肌的电活动。患者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二)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心脏传导系统由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网组成,任何部位的传导异常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例如,窦房结功能障碍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结及以下传导系统的传导延迟或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可出现心室率缓慢的心律失常。
二、遗传因素引发心律失常
某些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是由于编码心脏离子通道或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例如长QT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患者心脏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晕厥或猝死。短QT综合征也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与钾离子通道基因变异有关,患者心室肌复极时间缩短,易发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三、代谢与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
(一)电解质紊乱
1.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容易导致心肌兴奋性增高和传导性异常,引发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等。例如,严重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
2.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升高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轻度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增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降低,可出现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高钾血症还可使心肌传导性降低,导致传导阻滞,出现心律失常。
(二)代谢异常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多可影响心肌的代谢和电生理特性。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还可影响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功能,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临床研究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2.低血糖: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引发心律失常。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过程中,若发生低血糖,可能出现早搏、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四、药物因素诱发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从而诱发心律失常。例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可导致心律失常,即所谓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此外,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等)、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等)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离子通道、心肌收缩力或神经体液调节等机制导致心律失常。例如,红霉素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五、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影响心律失常
(一)生活方式
1.过度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损害,影响心肌的电活动。酒精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干扰离子通道功能,还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长期酗酒者容易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吸烟者。
3.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长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进而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例如,长期熬夜、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容易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
(二)环境因素
寒冷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从而诱发心律失常。例如,在寒冷季节,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作可能增多。此外,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也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但相对较为少见。
六、其他因素导致心律失常
(一)感染
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心律失常。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多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感染引起,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细胞的炎症、坏死等改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此外,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心肌功能,导致心律失常。
(二)老年因素
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纤维化增加,同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例如,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心房颤动可进一步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总之,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心律失常的成因对于其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明确心律失常的具体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