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需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体位调整、避免患侧上肢受压、皮肤护理及定期监测与就医指导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以预防水肿,包括早期开展手部、腕部、肩部运动,调整睡眠和日常体位,选择宽松衣物并注意医疗操作,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定期监测上肢情况,水肿加重及时就医等。
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
1.手部及腕部运动
乳腺癌术后患者在医生允许下应尽早开始手部及腕部的运动,如握拳、伸指等动作。这有助于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水肿发生。研究表明,早期进行规律的手部运动可以改善淋巴回流,降低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例如,术后第1-2天就可开始简单的握拳和放松动作,每次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可适当调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可逐渐增加训练的频率和幅度;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耐受情况,缓慢进行,避免过度疲劳导致不适。
2.肩部运动
术后1周左右可开始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患者弯腰90度,患侧手臂自然下垂,然后做前后、左右摆动以及画圈运动。这种运动能帮助肩部肌肉放松,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一般每次钟摆运动持续10-15分钟,每天进行3-4次。
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在肩部运动上无本质区别,但女性患者可能因乳房术后外观改变存在心理负担,需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给予心理支持,鼓励其坚持训练以促进康复和防止水肿。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在进行肩部运动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心率等情况,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加重心血管负担,应在心率相对平稳的状态下进行运动。
二、体位调整
1.睡眠体位
睡眠时应保持患侧上肢高于心脏水平的体位,可在患侧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头。这样的体位有助于淋巴液和血液回流,减少水肿的发生。例如,侧卧时可将枕头垫在两腿之间,同时患侧上肢放在枕头上,保持高于心脏位置;仰卧时也可在肩部适当垫枕使上肢抬高。
不同年龄患者的睡眠体位调整需注意。儿童患者睡眠时家长要注意帮助调整体位,避免患侧上肢长时间受压;老年患者睡眠时可能翻身不灵活,家属可协助放置合适的枕头,确保患侧上肢处于合适体位。有病史的患者如患有颈椎病,在调整睡眠体位时要综合考虑颈椎的舒适和上肢水肿预防,选择既能保证颈椎舒适又能促进上肢回流的体位。
2.日常体位
日常活动中要避免患侧上肢长时间下垂或受压,如避免长时间挎包等。长时间下垂会影响淋巴回流,增加水肿风险。在工作或休息时,应经常变换患侧上肢的姿势,可将其放在桌面上或抬高。
对于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如经常需要伏案工作的患者,要定时起身活动患侧上肢,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患侧上肢过度劳累和受压,选择合适的劳动姿势,减少水肿发生的可能。
三、避免患侧上肢受压
1.衣物选择
穿着宽松的衣物,尤其是上衣,避免患侧上肢受到过紧的束缚。过紧的衣物会影响淋巴和血液回流,增加水肿风险。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衣,避免带有钢圈且过紧的胸罩。
不同性别患者的衣物选择有不同注意点。男性患者要选择宽松舒适的上衣,避免紧身衬衫等;女性患者除了选择合适的内衣外,在外出时可选择宽松的外套,减少对患侧上肢的压迫。年龄较小的患者,家长要注意为其选择大小合适、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因衣物过紧影响身体发育和淋巴回流。有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在选择衣物时要特别注意皮肤的情况,避免衣物摩擦导致皮肤破损,因为皮肤破损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间接影响水肿的预防。
2.医疗操作注意
在进行抽血、量血压等医疗操作时,应尽量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如果必须在患侧上肢进行,操作后要注意对该部位进行适当护理,促进血液循环。例如,抽血后要正确按压,避免形成血肿影响回流。
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接受医疗操作时,医护人员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患侧上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部位,减少对患侧上肢的不良影响,从而降低水肿发生的可能性。
四、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
要保持患侧上肢皮肤的清洁,定期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保持皮肤清洁可以预防皮肤感染,因为皮肤感染可能会影响淋巴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水肿风险。一般每天用温水清洗患侧上肢1-2次即可。
不同年龄患者的皮肤护理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清洗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选择温和的婴儿专用洗护产品;老年患者皮肤相对干燥,清洗后可适当涂抹无刺激的润肤霜,保持皮肤滋润,防止皮肤因干燥而皲裂,皲裂可能会引发感染。有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湿疹等皮肤疾病,在皮肤护理时要遵循相应的皮肤病护理原则,如避免搔抓等,同时结合乳腺癌术后水肿预防进行综合护理。
2.避免皮肤损伤
要注意避免患侧上肢皮肤受到外伤,如擦伤、刺伤等。一旦皮肤损伤,要及时处理。例如,若出现小的擦伤,可用碘伏消毒后保持局部干燥。
对于生活方式易导致皮肤损伤的人群,如经常从事户外活动的患者,要加强防护,在患侧上肢可佩戴防护袖套等,减少皮肤损伤的机会。女性患者要注意避免患侧上肢接触尖锐物品,如剪刀等,做家务时可佩戴手套保护皮肤。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要特别注意防止皮肤损伤后出血不止,在进行任何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的活动时都要格外小心。
五、定期监测与就医指导
1.定期监测上肢情况
患者要定期观察患侧上肢的肿胀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上肢周径等。可以用软尺定期测量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如测量上臂中部、前臂中部等部位的周径,记录差值。一般建议每周测量1次。
不同年龄患者的监测频率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监测周径变化能更及时发现异常;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更要密切监测,一旦发现周径差值增大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有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淋巴系统相关疾病,在监测时要结合自身病史,增加监测的敏感性,以便早期发现水肿并采取措施。
2.及时就医
如果发现患侧上肢水肿有加重趋势,如周径差值较前明显增大、皮肤出现发红、疼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可能会采取淋巴引流等相关治疗措施。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出现上肢水肿异常,家长要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的身体恢复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老年患者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的病史、康复训练情况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来控制水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