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因致1小时内突然死亡,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和心脏骤停表现,诊断靠心电图、心脏超声等,预防分一级和二级,急救要立即心肺复苏并尽快用AED。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可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据相关研究,约50%-70%的心源性猝死与冠心病有关,在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中,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增加。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男性冠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有冠心病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心源性猝死风险更高。
2.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心肌疾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肥厚的心肌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有研究表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约为1%-2%,且在年轻运动员中相对常见,这与运动员高强度运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有关。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患者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密切相关,左心室射血分数越低,心源性猝死风险越高。不同性别在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及心源性猝死风险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年龄越大,发病风险及心源性猝死风险越高,有扩张型心肌病病史且心功能差的患者,心源性猝死风险显著升高。
3.先天性心脏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长QT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例如长QT综合征是一种离子通道病,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容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因疾病类型而异,一些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就可能面临较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且随着年龄增长,若未得到有效治疗,风险可能持续存在。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心源性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胸痛、胸闷、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不同患者前驱症状表现不一,有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持续时间较短,未引起重视;而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出现胸痛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心源性猝死可能。
2.心脏骤停表现: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对周围刺激无反应;呼吸断续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面色苍白或发绀。这些表现是心源性猝死发生时的典型表现,一旦出现,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心源性猝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手段。心室颤动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室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可见连续快速的室性QRS波群。通过心电图可以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从而明确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
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现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异常,对于判断心功能状态也有重要意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表现为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等;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见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等。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原因导致的猝死相鉴别,如肺栓塞、脑出血、急性中毒等。肺栓塞患者多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表现,血气分析可发现低氧血症等;脑出血患者多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偏瘫等,头颅CT可明确诊断;急性中毒患者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可通过毒物检测等明确诊断。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1.一级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对于各年龄人群,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应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的食用。
适量运动: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一般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但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源性猝死。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劝导吸烟者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控制病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脂血症患者应根据血脂水平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基础疾病控制上需遵循个体化原则,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
2.二级预防
药物治疗:对于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应规范使用药物治疗。如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个体化制定,且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如曾发生过心脏骤停、有严重心律失常的心肌病患者、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等,植入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措施。ICD可以在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放电,终止心律失常,挽救患者生命。但ICD植入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后决定是否植入。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措施
1.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于坚硬的平面上,抢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向下按压,按压频率至少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胸外按压要求基本相同,但儿童患者可用单手按压,婴儿患者可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两手指按压。
开放气道: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分泌物等,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
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可,通气频率与胸外按压频率比例为2:30。
2.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自动分析患者的心电图,识别是否为心室颤动等可除颤的心律失常,并在必要时提供电击除颤。一旦AED到达,应按照AED的语音提示操作,尽快对患者进行除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