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的小溃疡,好发于青壮年肛管后正中部位等,有疼痛、便血、便秘等症状,检查靠视诊等,治疗分急慢性;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分内痔、外痔、混合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相应症状,检查有视诊等,治疗分无症状和有症状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对肛裂和痔疮有影响,需针对性应对,如儿童、老年人、不同性别及久坐、饮食、排便习惯等方面都要注意调整。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多发生于肛管后正中部位,也可在前正中部位,侧方出现肛裂极少。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任何部位的肛管直肠都可能发生痔疮。
二、症状表现
肛裂
疼痛:典型的肛裂疼痛周期为排便时疼痛-间歇期-括约肌挛缩痛。排便时干硬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出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收缩痉挛,再次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到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再次排便时又发生疼痛。
便血:便血程度不一,一般出血量较少,鲜红色,便血特点为排便时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可见少量血迹,或滴鲜血。
便秘:多数肛裂患者因恐惧排便时的疼痛,有意推迟排便时间,使粪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充分吸收,粪便干结,再次排便时加重肛裂创面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和脱出。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可呈点滴状或喷射状出血。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形成血栓性外痔,可伴有剧痛,在肛门缘可摸到暗紫色圆形肿物,质硬、压痛明显。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内痔部分可脱出肛门外,不能回纳,伴有疼痛、便血等症状,还可出现肛门坠胀感。
三、检查方法
肛裂:医生进行肛门视诊时,可直接看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溃疡。对于慢性肛裂,要注意有无哨兵痔(肛裂下端皮肤因炎症刺激,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袋状皮垂)、肥大乳头(肛乳头因慢性炎症刺激而增生肥大)等“肛裂三联征”。一般不进行肛门指诊,以免引起患者剧烈疼痛,但对于怀疑有其他肠道疾病时可能会进行。
痔疮
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内痔脱出情况、外痔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直肠指诊:主要目的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内痔一般柔软不易触及,血栓性外痔可触及硬结,有压痛。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直肠黏膜及肛管内的情况,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程度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等,也可发现外痔、混合痔的情况。
四、治疗原则
肛裂
急性或初发肛裂: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保持大便通畅,可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使大便松软、润滑;局部坐浴,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缓解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局部应用硝酸甘油软膏等药物,可松弛括约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肛裂愈合。
慢性肛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
痔疮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等。
有症状的痔
一般治疗:同无症状的痔的治疗,局部应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药物,可减轻局部炎症水肿,缓解症状。
注射治疗:主要用于内痔,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的黏膜下静脉丛周围,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促使黏膜下组织纤维化,使痔块萎缩固定。
胶圈套扎治疗:适用于II、III度内痔,利用橡胶圈套扎内痔的根部,阻断痔的血供,使痔缺血、坏死、脱落而愈合。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痔疮,如混合痔、较大的内痔等,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
儿童:儿童肛裂多因大便干结引起,常因排便疼痛而恐惧排便,进而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应注意调整儿童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局部可采用温水坐浴等温和的方法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肛裂可能与肠道蠕动减慢、便秘等因素有关,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创面愈合。治疗时需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尽量选择对身体创伤小的治疗方式。老年人痔疮的发生可能与久坐、排便习惯不良等有关,治疗上同样要综合考虑其身体耐受性,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如效果不佳再考虑手术等有创治疗。
性别
女性:女性肛裂好发于后正中部位,可能与女性骨盆结构、月经期、妊娠期等因素有关。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发生痔疮,同时分娩时的用力等也可能加重痔疮的病情。女性在月经期时,盆腔充血,肛裂患者疼痛可能会加重,痔疮患者也可能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因此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要更加注意肛门局部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等。
男性:男性肛裂相对女性可能有不同的诱因,如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治疗上基本与女性类似,但要根据男性的生理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来调整治疗方案,如男性可能更多从事一些久坐的工作,要提醒其适当增加活动。男性痔疮的发生也与生活方式相关,如吸烟、饮酒等可能加重痔疮的症状,在治疗时要建议男性患者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
久坐:无论是肛裂还是痔疮,久坐都会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加重病情。对于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要建议其定时起身活动,进行适当的肛门括约肌锻炼,如收缩肛门动作,每次收缩3-5秒,然后放松,连续做10-15次,每天可做3-4组,促进肛门局部血液循环。
饮食: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及饮酒,容易刺激肛门直肠部位,导致肛裂患者疼痛加重,痔疮患者症状加重。应建议这类人群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清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
排便习惯:长期排便时间过长,如排便时看书、玩手机等,会使肛门直肠部位长时间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引发痔疮,也可能加重肛裂。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