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药物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全身性疾病等,治疗方法为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病因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原因
1.生理性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导致家族性窦房结功能异常,或存在先天性传导阻滞,心率持续偏低且无不适。运动员或长期锻炼者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也会出现生理性心动过缓,运动后心率可提升。
2.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抑制心脏自律性,导致心率减慢。
3.心脏传导系统异常
窦房结功能减退时,电信号生成减少,引发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会导致电信号传递延迟,二度以上传导阻滞可能引发严重症状。
4.全身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全身代谢,导致心率减慢;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会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引发心动过缓。
二.治疗方法
1.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提高心率。对于药物引起的心动过缓,需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3.病因治疗
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补充甲状腺激素;电解质紊乱患者需纠正电解质失衡;心肌缺血患者需改善冠脉供血。
4.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心动过缓,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可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手术通过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与心脏连接,维持正常心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