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便血的原因是痔疮、肛裂、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等。

1.痔疮
内痔通常表现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多在排便后滴沥而下,有时呈喷射状出血。这是因为排便时粪便摩擦内痔表面的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长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因素易诱发痔疮。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孕期腹压增加,更容易出现痔疮相关便血,需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保持大便通畅。
2.肛裂
也会导致便血,同时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肛裂引起的便血特点是便血少量,鲜血覆盖在粪便表面。主要是由于肛管皮肤全层裂开,排便时粪便刺激裂口导致出血。便秘是引发肛裂的常见诱因,长期便秘使大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撑破肛管皮肤。
3.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多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其便血是由于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患者还可能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监测,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4.结直肠息肉
包括直肠息肉和结肠息肉,息肉表面的黏膜较脆弱,在排便过程中受到粪便摩擦等刺激易出血。便血一般为无痛性,血色鲜红,可单发或多发。部分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梗阻等并发症,需要通过内镜等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5.结直肠癌
早期可能表现为便血,血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随着病情进展,还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中老年人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另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便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能表现为肠道出血导致便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