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天尿失禁的原因包括发育性因素(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神经调控问题)、疾病因素(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糖尿病)、心理因素(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生活方式因素(饮水习惯、排尿习惯不良)。
一、发育性因素
(一)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
儿童的膀胱容量和神经控制功能在不断发育中,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膀胱容量相对较小,比如1-2岁儿童膀胱容量约为50-150m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如果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就可能出现白天尿失禁情况,这在3-5岁儿童中相对常见,因为此阶段儿童的膀胱感觉功能和神经调控功能还未完全成熟,无法很好地感知膀胱充盈程度并及时做出排尿控制。
(二)神经调控问题
中枢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控需要神经传导来完成,儿童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如果存在神经传导通路的小瑕疵,可能影响对排尿的精准控制。例如,脊髓的排尿反射弧发育未臻完善,就可能导致白天不能正常控制排尿,这种情况在神经系统发育稍迟缓的儿童身上更易体现,而且男孩和女孩在神经发育上虽有差异,但都可能受此因素影响。
二、疾病因素
(一)泌尿系统感染
当儿童泌尿系统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炎症刺激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例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的膀胱炎,会使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导致儿童频繁产生尿意,且难以控制排尿,从而出现白天尿失禁现象。这类情况在女童中相对多见,因为女童尿道短,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袭,发病时通常还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二)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如先天性尿道下裂、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畸形情况。以膀胱输尿管反流为例,尿液会从膀胱反流回输尿管甚至肾脏,影响肾脏和膀胱的正常功能,导致儿童白天排尿失控。这类疾病往往在儿童早期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异常结构,需要及时干预处理。
(三)糖尿病
儿童患糖尿病时,血糖升高会导致渗透性利尿,使得尿量增多,同时机体代谢紊乱可能影响神经对排尿的调控,从而出现白天尿失禁情况。患儿除了尿失禁外,还常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需要通过血糖检测等明确诊断。
三、心理因素
(一)压力过大
儿童在生活中如果面临较大压力,比如新环境适应困难(如刚入幼儿园)、家庭关系变化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影响排尿控制。例如刚上幼儿园的儿童,因为对新环境不适应,心理紧张,可能会出现白天尿失禁现象,这种情况在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儿童中更易发生。
(二)情绪紧张
当儿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时,也可能影响排尿功能。比如在考试、当众表演等情境下,儿童情绪紧张,可能导致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出现白天尿失禁。不同性格特点的儿童对情绪紧张的反应程度不同,性格内向、敏感的儿童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出现这种情况。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水习惯
如果儿童饮水过多且排尿习惯未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白天尿量增多,超出膀胱的正常承载能力,从而出现尿失禁。例如有些儿童喜欢大量喝含糖饮料,摄入过多水分后,若不能及时合理排尿,就容易发生白天尿失禁。而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适宜饮水量不同,没有根据年龄合理安排饮水量也会引发问题。
(二)排尿习惯不良
长期憋尿会使膀胱过度充盈,膀胱弹性下降,当突然排尿时可能控制不佳出现尿失禁,或者儿童没有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也容易导致白天尿失禁。比如有些儿童玩耍时忘记及时排尿,等到有尿意时已难以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