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超半年或发病不明且有慢性肝炎表现的疾病,由HBV持续复制致病,不同年龄段、性别感染后发展为慢性乙肝概率不同,有生活方式等相关风险,无症状携带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有多种表现,通过血清学、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免疫调节、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母婴阻断。
一、慢性乙肝的定义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
二、病因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病毒持续复制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三、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概率不同,新生儿期感染HBV,约90%可发展为慢性乙肝;儿童期感染HBV,约25%可发展为慢性乙肝;成人期感染HBV,仅约5%-10%可发展为慢性乙肝。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或病程进展上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存在一定细微差别,不过总体差异不显著。
生活方式相关:如既往有血液暴露史(如输血、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与乙肝患者有密切的生活接触(如家庭内传播,多因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等情况会增加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
病史因素:本身有其他基础肝病的患者感染HBV后,更易发展为慢性乙肝且病情可能更易加重。
四、临床表现
无症状携带者: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始终正常,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有症状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隐痛等,部分患者可有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等表现,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腹水、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等肝硬化或肝衰竭相关表现。
五、诊断依据
血清学检查: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伴乙肝e抗原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等提示感染乙肝病毒;HBVD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水平。
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胆红素等指标是否异常,评估肝脏炎症坏死程度。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质地等改变,有助于判断有无肝硬化、肝纤维化等情况。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饮酒等损害肝脏的行为。
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如HBVDNA阳性、转氨酶升高(达到一定程度)等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免疫调节治疗:部分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免疫调节剂,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症支持治疗:针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出现黄疸可进行退黄治疗等。
七、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输血等行为,严格医疗器械的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暴露的物品。
母婴阻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按规定完成全程接种,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