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包括妊娠与分娩(妊娠致盆底受压、分娩易损伤盆底致尿失禁,需关注产后盆底锻炼)、年龄(随年龄增长机能衰退,老年男女因不同因素易致尿失禁,要关注老年盆底功能)、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盆底肌肉松弛等致尿失禁,长期腹压增高加重,需加强锻炼)、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过度活动症、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可致尿失禁)、药物(利尿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可能引发尿失禁,用药需关注排尿情况)。
一、妊娠与分娩相关因素
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压迫,影响盆底支持结构的功能。而且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阴道助产等情况,容易导致盆底肌肉、筋膜及神经损伤,这是导致女性尿失禁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有研究表明,经阴道分娩的女性发生尿失禁的风险明显高于剖宫产的女性,尤其是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损伤的几率更高。对于妊娠期和分娩后的女性,需要特别注意盆底肌肉的锻炼,如凯格尔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尿失禁的发生。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包括盆底肌肉的力量减弱、尿道括约肌功能下降等。老年人尿失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年龄相关的盆底支持组织退变、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因素有关。老年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闭合压力降低,从而增加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而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也可能引起尿失禁。对于老年人,要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盆底肌肉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其主要功能是支持盆腔脏器并控制排尿、排便等。如果盆底肌肉出现松弛、力量减弱等功能障碍,就无法有效地维持尿道和膀胱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从而导致尿失禁。例如,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会进一步加重盆底肌肉的负担,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加重。对于存在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有慢性腹压增高疾病的患者等,加强盆底肌肉锻炼是预防和改善尿失禁的重要措施。
四、疾病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不自主收缩,导致尿频、尿急,甚至急迫性尿失禁。这种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逼尿肌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前列腺疾病:男性的前列腺增生症,增大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长期的排尿困难会引起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进而出现尿失禁,表现为充溢性尿失禁等。
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尿频、尿急,严重时可发生急迫性尿失禁。
2.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受损,可能会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排尿功能紊乱,出现尿失禁,包括真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等不同类型。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会导致神经传导障碍,使得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失去平衡,引起尿失禁,常见于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尿失禁。例如,一些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会增加尿液生成,导致排尿次数增多,可能诱发尿失禁。还有一些抗胆碱能药物,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可能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进而引起尿失禁。在使用可能影响排尿功能的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排尿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