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是运动中因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发的损伤,病因有运动准备不足、姿势不当、肌肉疲劳,症状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诊断可通过体格检查及超声、MRI等影像学,治疗急性期按RICE原则处理,恢复期进行循序渐进康复训练,预防需充分热身、合理运动、加强肌肉锻炼,儿童要选适合项目且恰当热身,老年人运动循序渐进、选低强度并遵医嘱。
一、肌肉拉伤的定义
肌肉拉伤是指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因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而引发的损伤,属于运动系统常见损伤类型。
二、病因分析
1.运动准备不足:运动前未充分热身,肌肉柔韧性和协调性未达到运动要求,易导致拉伤。例如,剧烈运动前未进行5~10分钟的动态拉伸,肌肉处于僵硬状态时突然发力易引发拉伤。
2.运动姿势不当:错误的运动姿势会使肌肉承受异常应力,如跑步时腿部动作不协调、举重时姿势不正确等,均可能导致肌肉拉伤。
3.肌肉疲劳: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训练使肌肉疲劳,力量和协调性下降,此时肌肉更容易被过度牵拉而受损。
三、症状表现
1.局部疼痛:拉伤部位出现明显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静止时疼痛可能稍有缓解,但按压伤处仍有痛感。
2.肿胀:受伤肌肉周围组织因出血、炎症反应出现肿胀,皮肤可能伴有淤血。
3.压痛:用手指按压拉伤部位可感觉到明显压痛。
4.活动受限:因疼痛和肌肉功能受限,患者难以完成正常的关节活动,如腿部肌肉拉伤时行走困难。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受伤部位的外观、触诊判断肌肉损伤程度,了解压痛位置、范围及肌肉紧张度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肌肉损伤的范围、程度,如肌肉纤维撕裂情况等,适用于急性期初步评估。
MRI检查:能更精准地判断肌肉、肌腱等深层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细微的肌肉撕裂或慢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处理(RICE原则)
休息:立即停止引起拉伤的运动,让受伤肌肉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
冰敷:受伤后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冰敷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可减轻肿胀和疼痛。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少出血和肿胀。
抬高患肢:将受伤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恢复期康复训练:急性期过后,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拉伸、力量训练等,以促进肌肉功能恢复,预防再次损伤。训练需根据肌肉恢复情况逐步增加强度,避免操之过急。
六、预防措施
1.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动态拉伸,如慢跑、腿部摆动、手臂绕环等,使肌肉、关节进入运动状态,提高柔韧性和协调性。
2.合理运动:根据自身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项目,避免过度疲劳和突然的剧烈运动。运动中保持正确姿势,如跑步时步伐均匀、举重时保持身体平衡等。
3.加强肌肉锻炼:通过日常的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如进行平板支撑、深蹲等训练,提高肌肉对运动的承受能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肌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运动时应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项目,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运动前热身要充分且方式要恰当,家长或教练需密切关注儿童运动状态,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老年人:老年人肌肉弹性和力量下降,运动时更应循序渐进,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放松均要到位,以降低肌肉拉伤风险。同时,老年人若有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确保运动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