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型痘痘是痤疮常见类型,外观为小而坚实隆起性损害,有红、肤色等,直径1-5毫米,具圆形等形态;发病与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口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遗传因素有关;好发于面部等皮脂腺多部位,与白头粉刺、脓疱型痘痘有区别,白头粉刺闭合无明显炎症,脓疱型痘痘以脓疱为主要表现,丘疹型痘痘有明显炎症。
1.外观表现
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的小而坚实的隆起性损害,一般直径在1-5毫米左右。颜色可呈红色、肤色或顶端有轻微的白色小脓疱。其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相对清楚。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主要是毛囊皮脂腺单位出现炎症反应,毛囊周围有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致局部组织肿胀形成丘疹。
2.发病原因相关因素
皮脂腺分泌旺盛:青春期时,由于雄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皮脂腺增大,分泌大量皮脂。如果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不能正常排出,就容易在毛囊内堆积,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创造条件,进而引发炎症形成丘疹型痘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青春期人群由于雄激素分泌的生理性变化,皮脂腺分泌旺盛的情况更为突出,所以丘疹型痘痘在青春期人群中较为常见,但其他年龄段如成年女性因内分泌失调等原因也可能出现皮脂腺分泌旺盛而导致丘疹型痘痘。
毛囊口角化异常:毛囊口的角质层过度增生,会导致毛囊口变小、堵塞,使得皮脂排出受阻。这种毛囊口角化异常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影响,例如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可能会影响皮肤的代谢,加重毛囊口角化异常的情况;而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内分泌调节紊乱,也可能促使毛囊口角化异常加剧,增加丘疹型痘痘的发生风险。
微生物感染:痤疮丙酸杆菌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会引发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可以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周围组织,导致局部出现炎症性丘疹。不同性别在微生物感染相关因素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性由于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皮脂腺分泌更旺盛,可能相对更容易受到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感染而引发丘疹型痘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内分泌失调等情况下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微生物感染相关风险。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痤疮患者,个体患丘疹型痘痘的可能性会增加。遗传因素会影响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等功能,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更敏感,从而更容易出现皮脂腺分泌旺盛等情况,增加丘疹型痘痘的发病几率。不同家族遗传背景不同,遗传因素对丘疹型痘痘发病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遗传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
3.好发部位
常见于面部,尤其是额头、脸颊、下巴等部位,当然也可能出现在胸背部等皮脂腺分泌较多的部位。在面部不同区域,额头部位皮脂腺分布较为密集,所以相对更容易出现丘疹型痘痘;脸颊部位也较为常见,这与面部皮肤的皮脂分泌情况以及日常面部清洁等因素都有关系。对于儿童来说,一般较少出现丘疹型痘痘,但如果有先天性皮脂腺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也可能发生,而对于老年人群,如果有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可能在面部或其他部位出现类似丘疹型的皮肤损害,但相对较少见。
4.与其他类型痘痘的区别
与白头粉刺相比,白头粉刺是一种闭合性的损害,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白色小丘疹,没有明显的炎症发红,主要是毛囊口被角质堵塞,皮脂堆积在毛囊内形成;而丘疹型痘痘有明显的炎症,表现为红色的丘疹,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红肿和触痛。与脓疱型痘痘相比,脓疱型痘痘是以脓疱为主要表现,脓疱型痘痘的顶端有明显的黄白色脓疱,而丘疹型痘痘主要是炎症性的丘疹,没有明显的脓疱形成(当然有时丘疹型痘痘顶端可能有轻微的小脓疱,但与典型的脓疱型痘痘的脓疱表现有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