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和皮肤血管瘤;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看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凝血功能(查PT、APTT、纤维蛋白原)、骨髓穿刺(看骨髓象);影像学检查有超声(血管及其他部位)、CT(复杂部位)、MRI(软组织病变),各检查需考虑小儿年龄特点及安全护理原则。
一、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查看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等,小儿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等表现,这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贫血等情况相关,不同年龄患儿的表现可能因身体发育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婴儿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2.皮肤血管瘤检查:仔细检查皮肤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不同年龄小儿的血管瘤好发部位可能有一定特点,比如婴儿常见于头颈部等部位,通过观察血管瘤的特征初步判断病情相关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是重要指标,正常小儿血小板计数有其年龄相关范围,患儿血小板计数会远低于正常范围,通过该指标可初步提示血小板减少情况,不同年龄小儿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不同,如新生儿为150-250×10/L,婴儿为100-300×10/L等,该指标异常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血小板相关问题。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由于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长期慢性出血会引起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表现,不同年龄小儿贫血判断标准不同,可反映患儿贫血程度及整体健康状况。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能有相应变化,观察是否存在感染等其他情况,不同年龄小儿白细胞正常范围不同,比如婴儿白细胞正常范围相对较宽等,辅助判断患儿整体血液系统状况。
2.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了解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小儿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儿可能出现PT延长等情况,不同年龄小儿PT正常范围有差异,可反映凝血因子等相关情况。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患儿可能出现APTT延长,不同年龄小儿APTT正常范围不同,辅助评估凝血功能状态。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有变化,不同年龄小儿纤维蛋白原正常范围不同,帮助判断凝血相关物质情况。
3.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象检查:抽取骨髓进行检查,观察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情况,巨核细胞数量可能减少或出现形态异常等,不同年龄小儿骨髓象有其正常特点,通过骨髓穿刺可明确骨髓造血情况,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于低龄儿童进行骨髓穿刺需在无菌操作等严格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下进行,要充分考虑患儿年龄小的特点,尽量减轻患儿痛苦。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血管超声:对于皮肤血管瘤等情况,可通过血管超声了解血管瘤的血流情况等,不同年龄小儿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等,以适应小儿的身体特点,辅助评估血管瘤的特征及相关情况。
其他部位超声: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可能进行其他部位超声检查,如腹部超声等,了解有无其他脏器相关异常等,不同年龄小儿腹部超声正常表现不同,需结合年龄等因素判断。
2.CT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血管瘤等情况:可考虑进行CT检查,了解病变的范围等,但需注意低龄儿童进行CT检查时辐射影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利弊,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操作,根据患儿年龄等调整扫描参数等以减少辐射危害。
3.MRI检查
对于软组织等病变观察:MRI检查可能更具优势,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不同年龄小儿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固定等,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同样要考虑低龄儿童的特点,给予人文关怀,确保检查过程安全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