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通过病史采集(包括创伤、疾病、用药、饮酒史)、体格检查(髋关节活动度、压痛、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及骨扫描检查进行诊断,X线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病情进展有相应表现且可分期,CT对骨质结构显示更清晰助分期,MRI是早期诊断最敏感方法,骨扫描可早期发现病变但特异性稍低,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判断。
一、病史采集
1.创伤史:询问患者是否有髋部骨折等创伤经历,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因为这些创伤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之一,不同年龄人群创伤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髋关节脱位等,成年人可能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导致髋部创伤。
2.疾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可能引发股骨头坏死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减压病等,不同疾病对股骨头血供影响机制不同,例如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导致股骨头血供障碍。
3.用药史: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的药物,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脂肪代谢、血管炎症等,增加股骨头坏死风险,不同年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成年人可能因治疗风湿性疾病等。
4.饮酒史:询问饮酒量及饮酒持续时间,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骨代谢、血管痉挛等,是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饮酒习惯不同,成年人中饮酒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情况相对多见。
二、体格检查
1.髋关节活动度检查:检查髋关节的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范围,股骨头坏死患者常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在屈曲和内旋时更为明显,不同年龄人群髋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不同,儿童髋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大,随着年龄增长活动度逐渐稳定。
2.压痛检查:检查髋关节周围是否有压痛,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前方、内上方常存在压痛,通过按压不同部位判断疼痛区域,有助于定位病变部位。
3.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测量双下肢长度及髋关节周围肌肉周径,股骨头坏死患者可能出现患肢短缩及肌肉萎缩,对比双下肢差异可辅助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骨质疏松等表现,需动态观察。
典型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囊性变、新月征等,新月征是指股骨头软骨下骨板下出现弧形透亮影,是股骨头坏死较特异的X线表现。
分期依据:X线检查可用于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如Ficat-Arlet分期等,通过观察股骨头形态、关节间隙等判断分期,不同分期治疗方案不同。
2.CT检查:
优势:CT检查对骨质结构显示比X线更清晰,能更早发现股骨头坏死的细微改变,如小的囊性变、骨质密度不均等。
分期价值: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股骨头坏死的分期,对于早期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可清晰显示股骨头内骨小梁结构及病变范围。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早期诊断价值:MRI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方法,在股骨头坏死出现形态改变之前,MRI即可发现骨髓水肿、信号异常等早期病变,能更早地发现病变,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原理:利用人体氢原子核在磁场内的磁共振现象,通过检测组织的信号变化来反映组织的病理改变,可多平面成像,全面观察股骨头及周围组织情况。
四、骨扫描检查
骨扫描可通过检测骨组织的血流和代谢情况来判断股骨头血供状态,早期股骨头坏死时骨扫描即可出现异常,表现为股骨头部位的放射性摄取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但特异性相对MRI稍低。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可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诊断,不同检查方法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各有优势,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