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在婴儿期常见阵发性哭闹、呕吐、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儿童期常见腹痛(多在脐周、阵发性)、血便(6-12小时后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腹部体征变化(早期柔软轻压痛,病情进展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还会有精神状态改变(初期尚可,病情发展后萎靡嗜睡等)、体温变化(早期多无异常,出现并发症时发热)。
一、婴儿期常见表现
1.阵发性哭闹
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持续数分钟后缓解,间隔数分钟后又再次发作。这是因为肠套叠时,肠管发生梗阻,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疼痛导致婴儿哭闹。这种哭闹具有阵发性特点,与成人因单一疼痛源持续疼痛的表现不同,婴儿肠套叠的哭闹往往有明显的间隔期。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家长需特别留意其哭闹的规律和表现,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阵发性剧烈哭闹,要高度警惕肠套叠可能。
2.呕吐
早期呕吐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甚至粪样物质。这是由于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近端肠管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梗阻部位,向上反流引起呕吐。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肠套叠时呕吐出现相对较早,且呕吐物的性质会随梗阻部位的变化而改变。
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和次数,若呕吐频繁且呕吐物性质改变,需及时就医排查肠套叠。
3.腹部包块
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这是因为套叠的肠管形成肿块,当肠管套叠到一定程度时,腹部可触及到这种特征性包块。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肠套叠患儿都能触及到腹部包块,尤其是病程较长、套叠不太典型的患儿。
家长可以在婴儿安静状态下,轻轻触摸婴儿腹部,若发现异常包块,应立即带婴儿就医检查。
二、儿童期常见表现
1.腹痛
儿童能够表达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疼痛性质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儿童会因腹痛而表现出躁动不安,可能会用手捂住腹部等动作来示意不适。与婴儿期阵发性哭闹类似,儿童肠套叠的腹痛也是由于肠管梗阻、肠壁收缩引起,疼痛具有间歇性发作的特点。
家长要关注儿童腹痛的具体部位和发作规律,若儿童主诉脐周阵发性腹痛,且有其他可疑表现,需考虑肠套叠可能。
2.血便
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肠套叠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是因为套叠部位的肠黏膜受挤压,发生渗血,与肠黏液混合后排出果酱样便。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血便可能会更加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大量血便。
家长要留意儿童排便情况,若发现大便性状异常,如出现果酱样便,要及时带儿童就诊。
3.腹部体征变化
早期腹部可能柔软,仅有轻压痛,随着病情进展,若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情况,腹部会出现明显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儿童的腹部体征会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变化,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腹部的触诊情况。
三、其他相关表现
1.精神状态改变
初期患儿精神状态尚可,但随着病情发展,若肠套叠未得到及时处理,患儿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精神状态改变。这是因为肠套叠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且长期的腹痛、肠梗阻等情况会使患儿体力消耗,进而出现精神方面的变化。
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家长要关注其精神状态的变化,婴儿可能表现为原本活泼的状态变得萎靡,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等。
2.体温变化
一般早期体温多无明显异常,若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并发症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是机体对感染等病理状态的一种反应,当肠套叠导致肠道缺血坏死,细菌滋生引发感染时,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但要注意,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于肠套叠引起的发热可能表现不典型,需要综合判断。
家长要定期为儿童测量体温,尤其是在怀疑肠套叠后,密切关注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且伴有其他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