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穿刺前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及B超检查。血常规查血小板、白细胞等评估出血及感染风险,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凝血功能查相关指标防穿刺后出血不止,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传染性疾病筛查防医源性传播,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B超明确胎盘位置、胎儿情况保操作顺利,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有影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相对成人略高,需结合儿童自身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是否正常。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等特殊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血常规指标,若有此类情况需提前告知医生,以便综合评估是否适合进行羊水穿刺。
病史:若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常规结果会有明显异常,医生会根据具体病史情况谨慎决定是否进行羊水穿刺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凝血功能检查
指标及意义: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羊水穿刺是有创操作,需要了解孕妇的凝血功能,以防止穿刺后出现出血不止等严重并发症。正常凝血酶原时间为11秒~14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5秒~35秒,纤维蛋白原正常范围是2g/L~4g/L。若凝血功能异常,如APTT延长等,医生会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考虑羊水穿刺。
年龄因素:一般年龄对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影响不大,但老年人群可能因血管弹性等因素,凝血相关情况需更谨慎评估。
生活方式: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生活方式会明显影响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若正在服用抗凝药物,需根据药物种类和剂量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或调整后再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评估是否能进行羊水穿刺。
病史:若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史,如血友病等,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会有典型异常表现,医生会根据病史制定特殊的羊水穿刺方案或避免进行该操作。
传染性疾病筛查
项目及意义:通常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检查。羊水穿刺是侵入性操作,了解孕妇传染性疾病情况是为了防止在操作过程中造成医源性的疾病传播,保护医护人员及其他孕妇等。例如,若孕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进行羊水穿刺;若感染梅毒等,需在合适时机进行相应处理后再考虑操作等。
年龄因素:年龄一般不直接影响传染性疾病筛查结果,但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可能不同,如年轻女性可能因性行为等因素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需关注。
生活方式:有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特殊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若有此类生活方式需如实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进行羊水穿刺。
病史:若有传染性疾病病史,如既往有梅毒感染病史等,需要根据当前病情控制情况等决定是否进行羊水穿刺以及采取的防护措施。
B超检查
意义:通过B超可以明确胎盘位置、胎儿情况等。了解胎盘位置是为了避免穿刺时损伤胎盘导致出血等并发症,一般要确保胎盘不在穿刺部位;同时可以观察胎儿的大致情况,如胎儿的位置等,保证羊水穿刺操作能顺利进行。例如,若胎盘位于前壁,穿刺点要尽量避开胎盘所在区域;通过B超还能确定羊水的量等情况,羊水过少时进行羊水穿刺可能增加操作难度及风险。
年龄因素:年龄对B超检查中胎盘位置等的判断影响不大,但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通过B超等检查全面评估胎儿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羊水穿刺及后续处理。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生活方式可能不直接影响B超检查结果,但会影响胎儿的健康状况,在进行B超检查评估胎儿情况时需结合生活方式综合考虑。
病史:若孕妇有子宫畸形等病史,B超检查会更细致观察子宫及胎儿情况,以便医生根据具体病史制定合适的羊水穿刺方案,确保操作安全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