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儿免疫力可通过合理喂养、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传染源、接种疫苗;正确应对发热要及时降温、密切观察病情;有既往发烧惊厥史的小儿需更严格护理、注意个体差异。
一、增强小儿免疫力
1.合理喂养: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小儿免疫力。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逐渐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包括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D等)和矿物质等。维生素C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变形能力,提高机体抵抗力;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对免疫系统也有调节作用。
2.保证充足睡眠: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发育。一般来说,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16-20小时,婴儿需要12-16小时,幼儿需要11-14小时。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等,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生长,同时免疫系统也能得到良好的调节,从而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3.适当运动:鼓励小儿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户外活动等。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提高小儿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例如,幼儿可以每天进行1-2小时的户外活动,大一些的儿童可以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等。运动能刺激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更加活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积极预防感染性疾病
1.注意个人卫生
手卫生:教育小儿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手部是接触外界病菌的重要途径,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病菌的传播。例如,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能充分清洁手部皮肤,去除手上沾染的病菌。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小儿居住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定期打扫房间,擦拭家具表面,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减少室内病菌的浓度。对于小儿的玩具、餐具等要定期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或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等。
2.预防呼吸道感染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如果周围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要尽量让小儿远离,减少被传染的风险。
接种疫苗:按时为小儿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相关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某些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例如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小儿患流感的几率,从而减少因流感引发发烧惊厥等并发症的可能。
三、正确应对发热情况
1.及时降温:当小儿出现发热时,要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果是低热(体温37.5-38℃),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解开小儿过多的衣物,用温水擦拭小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如果体温超过38.5℃,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可根据小儿的年龄等情况遵医嘱使用合适的退热物质,但要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
2.密切观察病情:在小儿发热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情况。如果小儿出现发热伴有精神萎靡、抽搐等异常表现,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因为这些可能是发烧惊厥的先兆或已经发生了发烧惊厥,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有既往发烧惊厥史的小儿,家长要更加警惕。在日常生活中要更严格地按照上述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如加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等,并且在小儿发热时要更早地采取降温等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送医,因为这类小儿再次发生发烧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生活起居等,充分考虑小儿的个体差异,如有些小儿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等情况,在喂养等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因过敏等其他因素诱发身体不适进而导致发热惊厥等情况。



